约7550字。
《阿房宫赋》学案
【文本解读】
《阿房宫赋》探讨秦国速亡的原因,这篇文章写于唐朝日渐衰落之际,是借古鉴今、针砭时弊的名篇。《阿房宫赋》是一篇赋,铺排描写,夸张扬厉,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阅读这篇文章,要结合作者写作的社会政治背景,总结作者的观点及论述的思路,思考作者撰文反思历史的现实针对性,体会其中所表现的古代人士家国天下的情怀。
【素养目标】
1.了解作者杜牧和“赋”的文章体裁特点,积累文化常识。
2.把握文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各段内容及文章主旨。
3.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论证方法,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4.学习本文多用对偶、比喻、夸张、排比等手法的语言风格。
5.背诵全篇
【学习重难点】
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学习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杜牧(803—852), 唐诗人。字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早年主张削平藩镇,抗击吐蕃、回纥,晚年趋保守消极,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此称他为“ ”。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工于诗、赋、文、辞,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议论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在“赋”这一文体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的进程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唐宋古文运动”中自觉地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形成了区别于“汉赋”“骈赋”和“律赋”的独特文体——“文赋”。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后人称他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因和李商隐齐名,被合称为“小李杜”。
2.了解文体知识——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赋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3.相关背景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作者曾在《上知己文章启》一文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致亡国,实则是借秦之古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当政者,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