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710字。
《六国论》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中例证、对比、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
(二)理解作者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案”的论题的本意。
一、导语
学习历史,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是秦朝,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攻灭其它六国,完成国家统一。我们不禁要发问,曾经的战国七雄,为何变成了秦国的一枝独秀?历史上的评论向来众说纷纭,今天,且让我们跟随着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去一探究竟,学习《六国论》。
二、作家、作品。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见课件)
1、苏洵2、《嘉佑集》3、语言风格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右元年,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三、解题。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哪六国?齐、燕、赵、韩、魏、楚)。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如何理解“借古讽今”?北宋的苏洵去讨论战国的历史,苏洵所生活的宋朝究竟有着怎样的内忧外患?
四、背景资料
北宋建国后,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纳币输绢以求苟安不仅加重了人民负担,更是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因此,苏洵写《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