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300字。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五石之瓠》名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庄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厘清文章文章的主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庄周梦蝶,知鱼之乐,一个个寓言故事陪伴着我们长大。今天,让我们从表面向深层次进行探讨,一起来学习庄子的哲学智慧。让我们一起学习《五石之瓠》。
2、写作背景
庄子所处的年代,一方面,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战争频发,生灵涂炭;另一方面,正值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文化成为一种强烈的需要。“士”这一阶层大量出现。这种社会与文化状况对庄子思想的形成起着重大作用,彼时孟子正游说各国。墨家门徒遍及天下,齐国“稷下之学”也正当鼎盛,面庄子却主动地选择了“无用”和贫困。身处政治黑暗、尔虞我诈、民不聊生的环境中,庄子对昏君及趋炎附势之徒无比憎恶,而对苦难中的平民寄子了无限的同情。庄子大体上继承了老子的学说,但他并非仅仅对老子思想进行发挥,而是有其独自见解,形成了其个性鲜明的哲学、艺术特色。
3、作者介绍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伟大的思想寥、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丰富,结构变化多端,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情致旷达,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给人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该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
4、题目解说
“石”是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瓠,葫芦。《五石之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5、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惠子的困惑:五石之瓠大而无用
第二部分:运用言说理:宋人——不免于洴澼絖;客——裂地而封之。(所用之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