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110字。
2021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九)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千百年来,书籍都是人类文化的标志,是发达文明的象征,饱读代表着博学与美德。然而,时过境迁,互联网的出现正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无论过去有着怎样的辉煌,身处当下这一巨变的时代,纸质书的未来正愈发显得不那么确定。图书版本学家大卫•皮尔森认为,要更好地预见纸质书的未来,我们需要在书籍的数字化进程中,超越书籍作为文本载体的价值,去到它所能提供给研究者的其他东西中寻找答案。
长久以来,书籍之所以受人尊重,并不是作为实物本身,而是他所承载的文本和思想。但新西兰书目学家唐•麦肯齐认为,承载文本的物质形式,会影响到文本所要传达的意义。这里的“物质形式”是指书籍的封面、字体、配图等构成要素。任何一个时期的书籍封面(护封),都如同当时的艺术品一样,能够充分表达那个时代的审美和文化取向。如果按照时间顺序将同一文本的不同版本的封面(护封)进行排列,我们就会发现,公众对文本及作者的文化取向和态度一直在不断地变化。而在一本书中,字体和排版的设计同样非常重要。它们形成了书籍的个性特点。事实上,印刷字体和封面一样,能够代表书籍所处的时代。最早的印刷书籍所使用的字体是对同时代的哥特式黑色手书字体的有意识复制,待到机械化印刷时代的19世纪,无数华丽无比、充满实验性的字体直接影响着我们对维多利亚时代的印象。另外,作为文字内容的视觉辅助——精心设计的边框、首字母和花饰、精美的插图和不同质感的纸张,也增强了书籍的艺术观感;不断翻新的印刷技术,使得在书页内大批量印刷图像成为可能,从手绘到黑白再到彩色,为书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回归到书籍的根本——“文字”本身,一本纸质书是否还拥有电子版本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纸质媒介时代,一篇文稿从编辑到付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任何差错以及随之而来的勘误修正,都可能带来同一版本书籍的个体多样性:有的可能没有插入勘误页面,有的错误页可能没被取出,有的勘误页和原页被装订到一起……从这些与文字勘误有关的错误中,我们或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改变,或可以窥见时局的风向转变。
每一本书籍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不同的读者或收藏家会在书上留下自己的印记,从那些标记、批注或藏书票中,我们可以分析读者和文本之间的私密关系,也可以了解一本书可能产生的时代影响。
数百年来,书籍装帧作为一门手工工艺一直延续到19世纪。在这一过程中,可用于装帧的纸张、纸板和羊皮纸不仅数量有限,而且价格昂贵,于是回收再利用就成为装帧师的工作常态。在那些回收来装订新一代书籍的“废纸”材料中,书目学侦探们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文化遗产。比如在一本1630年左右的书籍装帧中,人们就发现了关于莎士比亚佚失剧作《爱的功劳》的记录。
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我们阅读文本的方式产生了巨大的改变。纸质书作为文本载体的存在价值在电子通信带来的益处面前如此不值一提。但我们同样不能忽视,作为实物的书籍有着超越文本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书籍成为历史”的说法是悲观的,但“历史”的含义同样也是积极的,它让人们认识到书籍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拥有值得保护和诠释的丰富意义。
(摘编自陆纾文《数字化时代,我们如何解读纸质书的价值》)
材料二: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只需拥有一部手机,即可下载浏览海量电子书资源。而五花八门的电子书阅读器也给读者带来越来越接近于纸质书的阅读体验,再加上便携轻便、价格低廉、节省纸张和空间、资源获取容易、检索信息方便等优势,使得电子书阅读从方兴未艾到渐成潮流。
此外,随着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电子书阅读的全员化、全覆盖优势将为弥合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城市与农村的信息鸿沟添一份力。相对于花大力气兴建的公共图书馆、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拥有一部数字阅读终端(比如手机),就相当于拥有一座“移动图书馆”,读者可以便捷享受数字出版红利。另外,电子书阅读的全程化(阅读活动发生的时间更为灵活随意)、全景化(阅读场景和状态的多样化)特点对于增加国民阅读时长和阅读量有所裨益,为人们利用零碎时间及时“充电”提供了便利。
但与纸质书相比,电子书阅读也有其突出的缺点。
首先,读屏造成的眼疲劳程度比读纸质书更高,而视觉疲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学习效果,尤其是在进行深度阅读时。其次,电子书无法满足深度阅读所需的“空间感”。我们在阅读复杂文本时常常需要反复查阅,以便把某个意思弄得更透彻,纸质书易翻易寻,而电子书的内容并无固定位置,不易完成文本的空间建构。此外,电子书模仿纸质书,但不可能在形态上做到完全一致,这给人一种陌生、疏离和不真实的感觉,导致读者不自觉地缺乏读纸质书时的严肃和投入,影响深度阅读效果。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电子书并不能完全替代纸质书,在阅读市场日益细分的形势下,对读者而言,认清二者各自优长,从阅读需要出发才是关键。
(摘编自张鹏禹《纸质书不可替代,电子书渐成潮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承载文本的物质形式可为研究者提供超越书籍作为文本和思想载体价值以外的特殊价值。
B.电子书阅读给人们的阅读方式带来了改变,随着科技的进步,这种阅读方式已渐成潮流。
C.电子书阅读的全程化、全景化特点,方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阅读,有利于提高阅读质量。
D.纸质书阅读与电子书阅读二者各具优长,因此,读者应根据自己阅读实际需要做出选择。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电子通信带来的益处面前,纸质书的存在价值已不值一提,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书籍将不再是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
B.作为一种“更高级”的阅读形式,电子书阅读在互联网时代优势明显,因此它可以在不少方面弥补纸质书阅读的不足。
C.当我们阅读长、难文本或重要书籍时,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并调动深入理解与思考的能力,此时纸质书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D.在巨变的新时代,电子书阅读与纸质书阅读形成双轨并行、融合互补的格局,共同推动全民阅读走向深入,将是大势所趋。
3.下列引言或事例,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如果书籍存在的理由纯粹是承载文本,那么它们的消亡指日可待。我们需要认识到书籍的意义远大于此。”
B.“一本好书是卓越思想者思想的结晶,它是思想者宝贵的生命之源,它超越生命本身,值得永久保存并珍藏。”
C.19世纪早期剑桥大学学生沃尔特的一本课堂笔记,向后人展示了当时的化学课是如何教授、如何学习的。
D.亨利八世的藏书有不少被大英图书馆收藏,它们的价值正在于那些他在与政治或道德有关的段落上做过的标记和评论。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电子书并不能完全替代纸质书的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第六病室
契诃夫
一个秋天的早晨,伊凡•德米特里翻起大衣领子,在泥泞中啪嗒啪嗒地走着,穿过小巷和一些偏僻的地方,费力地去找一个个小市民的家,凭执行票向他们收款。
在一条巷子里他遇到四个荷枪实弹的士兵押送着两名戴着手铐的犯人。以前伊凡•德米特里经常遇见犯人,每一次他们都引起他怜悯和不安的感觉,可是这一次相遇却给他留下一个异样的、奇怪的印象。不知为什么他突然觉得,他也可能戴上手铐,就这样由人押着,走在泥地里,送进监狱去。在邮局附近他遇见一个认识的警官,对方跟他打了招呼,还和他一道走了几步,不知为什么他又觉得这很可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