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5980字。

  人文主题——历史的现场
  1.了解历史,尊重历史,以史为鉴。
  2.领会作品中反映的任务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
  3.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语文素养
  1.研习史传作品,领略人物风采,理解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把握作者观点,理解文中反映的历史观念。
  2.研习史论作品,把握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学习和借鉴他们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3.鉴赏作品的叙事艺术和说理艺术。
  4.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的差异与联系。
  5.学习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学写人物短评或驳论文。
  本单元精选四篇经典作品,编为三课,从历史传评和历史评论两个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分别研习史传文学和史论散文。
  1.两篇史传文学:《屈原列传》《苏武传》,《屈原列传》和《苏武传》以历史人物为中心,选取恰切的历史事实,精心剪裁展现人物生平和时代风貌,表现出史家的历史观和对人物的评价。
  2.两篇史论散文:《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教材选取的是上篇。文章利用六国与秦国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分析秦横扫而得天下与迅疾而失天下的原因,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意在劝诫汉朝统治者应该汲取前朝教训,与民休息,安民养民。贾谊以赋体写史论,多用夸张、对比,通篇一气贯注,气势充沛,铺张扬厉。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篇典型的史论,叙述后唐庄宗前期横扫诸国、意气扬扬,很快却众叛亲离、死于乱箭之下的史实,借助前后对比,指出其灭国亡身实出于人事,印证“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对北宋王朝的统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文章纵说盛衰之理,从一个细微的角度切入,以散体写史论,文字平易晓畅,简洁生动,感慨遥深。
  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积累重要的文言词句和文言知识,疏通文意,了解屈原的生平。
  2.分析屈原的形象,领会其独特的人格风采。
  3.分析文章艺术特色,学习叙议结合、虚实相生的写作方法。
  他为梦而生,梦尽的那天,他将离开这个世界,却不离开那片神奇的土地。那是哺育了他的生命,给他灵感源泉的故乡。那里,有他景仰的神明,有他效忠的君主,有他挚爱的人民和国家。一旦离开楚国的大地,他的灵感将会枯竭,如同干涸的泉水。他,就是屈原。
  (教师用书独具)
  (第1段)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知识广博,长于记忆),明(明晓)于治乱,娴(熟练、熟悉)于辞令(应对的言辞)。入则与王图议(谋划计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接待)宾客,应对(应酬)诸侯。王甚任之。
  请概括段意:简介屈原的姓名、家世、所任官职、为政才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