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份。
活动1 研读史传,感受爱国情怀
1.屈原与苏武都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者,请写出他们的生活时代和官职,并概括出他们的爱国事迹和爱国精神,填写下表。
爱国者 生活时代 官职 爱国事迹 爱国精神
屈原
苏武
[答案]
爱国者 生活时代 官职 爱国事迹 爱国精神
屈原 战国时期楚国 左徒 ①改革弊政,振兴楚国
②与危害国家的恶势力斗争
③流放期间,始终忧国忧民,创作了大量诗篇来表达这种情怀 热爱祖国、人民,始终忧国忧民
苏武 汉武帝时期 中郎将、汉朝使节 受尽威逼利诱,受尽千辛万苦,不肯投降匈奴,北海牧羊十九载,终回汉朝 维护国家尊严,严守民族气节
2.什么是忠诚?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
……
活动1 判断句梳理与探究
1.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句式标志词,思考一下如何辨识判断句。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虎狼之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自言本是京城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汉天子是我的长辈。(标志词是“也”)
(2)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标志词是“者……也”)
(3)秦国是像虎和狼一样凶猛的国家。(无标志词)
(4)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标志词是“也”)
(5)应立的是公子扶苏。(标志词是“乃”)
(6)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标志词是“为”)
(7)她说自己原是京城女子。(标志词是“是”)
判断方法:一是看外在语言标志,“者……也”“……也”“……者……”,以及副词“皆”“则”“乃”“必”“非”等。二是从特征入手,判断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天下所共传宝也”就是一个名词性短语,符合判断句的特征要求。
关于“是”字,它在文言文中一般作指示代词“这”讲,偶尔也作判断动词。例如,“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的“是”作“这”讲,“也”才是
……
探究1 学习夹叙夹议的写法
1.《屈原列传》作为一篇传记,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如“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是叙述介绍《离骚》的内容;“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举类迩而见义远”评述了《离骚》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评传结合,既塑造了传主鲜明的个性特征,又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请你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描写你心目中的屈原,体现出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不少于20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逆流而上,一位老者在水一方。他那爬满皱纹的额头,那微微弓着的瘦弱身躯,那沉吟江边满脸的迷茫……
我忆起了,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他在江边徘徊着……突然,仰天长叹:“天啊!奈何你这般待我?圣上啊,你
……
历史的现场,未来的航向
阅读导引
习近平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他认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
展开厚重的历史长卷,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纷至沓来。读他们的故事,我们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也会对人物作出评价。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下面所选四篇文章,既有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与缅怀,有对历史兴亡的思考,更有对民族文化及民族未来的关注。让我们从“历史的现场”出发,扬帆远航,迈向未来!
篇目❶
贾谊论
苏 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