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960字。
2021-2022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逸周书??谥法解》有言:“谥者,行之迹也。”谥号是古人逝后的特殊称谓,谥法则是与此相关的一系列规制。谥法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公谥与私谥两种类型:前者由朝廷给谥,后者泛指民间私人给谥。
虽然关于私谥的起源,古来有不同认知。但这并未影响到私谥谥主的身份特性,他们多是在学问、道德方面堪称楷模之人。大体分为“文苑”“隐逸”“忠义”“孝子列女”几类。在礼制严明的封建社会,私谥一直是非正统礼仪,不为官方所认可,却也不被取缔。究其根源,它在民间社会的蓬勃生命力是关键。东汉后期,大批不满朝政的节士避居山林,隐士之风掀起私谥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隋唐前后,门生故吏和业师府主间依傍紧密,学缘关系造就私谥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明清时期,旨在维护封建纲常的理学思想大作,又有明清鼎革发生,致使忠孝贞节诸类私谥见长,带来私谥发展的第三个高潮。作为潜流存在的私谥,一直游走于“礼”之边缘,其合法性始终难掩质疑声。
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曾不遗余力地改造谥法,通过提出“贱不诔贵,幼不诔长,礼也”(《礼记??曾子问》)、“生无爵,死无谥”(《礼记??郊特牲》)等观点,将仅作讳名之用的谥法与强调等级、贵贱、褒贬的“正名”思想联系起来,追求一种“细行受细名,大行受大名”的给谥功效,使其成功迈入“礼”之范畴,从而为后世儒生反对私谥提供了来自学理层面的注脚。
两宋司马光、程颢等人,都对私谥持否定态度。他们旗帜鲜明地站在私谥的对立面,形成经久不衰的“私谥非礼”之说。从孔子倡导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篇》)引出“凡谥必请于天子,天子命有司考其行实。善则受善谥,恶则受恶谥。是谥者,天下之公法也”(《春秋集注》),再对照私谥“出于下”的鲜明特性,最终断定私谥不合古礼,是“私谥非礼”之说的核心要点。他们也从道义、政治层面否定私谥,一方面,他们认为逝者留“贤名”绝非必要之举,即“谥不能使欺者传,无谥不能使实者没”(《宛丘文粹》)。另一方面,以荀爽等为代表的学者指出“私谥非古”,更愿意将其与东汉末年党锢之祸联系起来,认为简单的称谓背后实则有着复杂的人际勾连。
面对公谥的压迫以及“私谥非礼”之说的诟病,处于弱势地位的私谥确实很难奋力一搏,只能长期表现出静默抗争的姿态。所以找寻那些支持私谥的文字十分困难。目前来看,清代江藩所著《私谥非礼辨》是难得一见的为私谥正名的完整文章,彰显出江氏的勇气和魄力。
以江文为代表的抗辩文字,传递出的部分信息如下:第一,从情感上理解民间私谥的出现,即因公谥门槛太高,多数行善之人无缘获取易名盛典,“门人弟子之心实有所不能自安”(《嵩渚文集??私谥答问》),而私谥恰好弥补了死者和生者的双重遗憾;第二,举例春秋展禽私谥“惠”、黔娄私谥“康”,否认荀爽等人提出的“私谥非古”观点,试图将私谥拉出东汉政治泥潭,还原其本初特色;第三,公谥与私谥兼具讳名功效,应以自然分流、各行其道的理想状态共存于世。
那些认可私谥的人士,不愿坚执谥法的正统性,而是更加实际地关注谥法在“为尊者讳”和“为贤者讳”两种途径下展现出的道德示范意义。双方争鸣的背后,一是对公谥与私谥关系的理解有差,二是通过私谥谋求一定的社会认可,未尝不是公谥人群以外的边缘人物对“生有名,死有谥”这种礼遇的自觉追求。正是公谥和私谥的交相辉映,方才塑造出谥法绚烂多彩的历史面貌。
(摘编自王美珏《古代“私谥非礼”论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谥号是古人逝世后,被生者赋予的一种特定称谓,能够反映出死者生前的道德品行。谥号分为公谥与私谥两种类型。
B.私谥的蓬勃发展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如在东汉后期,隐逸节士获私谥者居多,明清时期忠孝贞节类获私谥居多。
C.儒家将仅作讳名之用的谥法与强调等级等“正名”思想联系起来,纳入礼之范畴,这是其礼治天下思想的根本体现。
D.司马光等人旗帜鲜明地站在私谥的对立面,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私谥“出于下”的特性违背了凡谥必“出于上”的理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宛丘文粹》中的观点说明司马光等人在道义层面反对私谥的原因。
B.文章分条列举以江文为代表的抗辩文字传递出的信息,有助于清晰完善地呈现其观点。
C.文章立足于“私谥非礼”的论争,旨在论证公谥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高于私谥的观点。
D.文章呈现了私谥的发展情况、双方论争的观点及背后原因,逻辑清晰,探讨深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私谥的追求,体现了未被官方殊荣恩泽到的下层人士对死后能获得礼遇的渴望,以及一些门人弟子对求取自身心安的渴望。
B.以江藩为代表的私谥提倡者站在对立的角度思考公谥与私谥的关系,肯定私谥的劝善功效,所以经常被公谥压迫。
C.谥号的谥主都是在学问、道德方面的楷模之人,即所谓“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中的“尊者”和“贤者”。
D.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公谥和私谥的关系此消彼长,正是二者的交相辉映,才塑造出中国谥法绚烂多彩的历史面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21年上半年,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工作不断推进,带动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财政部组织实施了六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支持13万个行政村通光纤和5万个4G基站建设,全国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比例均超过99%,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