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3070字。
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
《宋史--韩琦传》专练
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人。琦风骨秀异,弱冠举进士,名在第二。时方贵高科,多径去为显职,琦独滞篼库,众以为非宜,琦处之自若。历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拜右司谏。时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在中书罕所建树,琦连疏其过,四人同日罢。又请停内降,抑侥幸。凡事有不便,未尝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纪纲、亲忠直、远邪佞为急,前后七十余疏。时二府合班奏事,琦必尽言,虽事属中书,亦指陈其实。同列或不悦,帝独识之,日:“韩琦性直。”至和中,帝病疾,不能御殿。中外惴恐,臣下争以立嗣固根本为言,包拯、范镇尤激切。琦怀《汉书..•孔光传》以进,帝乃下诏立英宗为皇子。琦既辅立英宗,门人亲客,或从容语及定策事,琦必正色曰:文库“此仁宗神断,为天下计,皇太后内助之力,臣子何与焉。”帝疾甚,举措或改常度,遇宦官尤少恩。左右多不悦者,乃共为谗间,两宫遂成隙。太后呜咽流涕,具道所以。琦曰:“此病固尔,病已,必不然。子疾,母可不容之乎?”太后意稍和。后数日,琦独见上,上曰:“太后待我无恩。”琦对曰:“自古圣帝明王,不为少矣。然独称舜为大孝,岂其余尽不孝耶?父母慈爱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惟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乃为可称但恐陛下事之未至尔父母岂有不慈者哉”帝大感悟。帝寝疾,琦入问起居,言曰:“陛下久不视朝,愿早建储,以安社稷..。”帝颔之。神宗立,拜司空兼侍中。琦执政三世,或病其专,琦请去,不复入中书,坚辞位。连判相州、永兴军。熙宁八年薨.,年六十八。帝发哀苑中,辍朝三日,谥曰忠献。(节选自《宋史•韩琦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母慈爱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惟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乃为可称/但恐陛下事之未至尔父母岂有不慈者哉/
B.父母慈爱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惟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乃为可称/但恐陛下事之未至尔/父母岂有不慈者哉/
C.父母慈爱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惟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I乃为可称/但恐陛下事之未至/尔父母岂有不慈者哉/
D.父母慈爱/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惟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乃为可称/但恐陛下事之未至/尔父母岂有不慈者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宰相,是对中国古代社会辅佐君主的国家最高行政官员的一种通称。与丞相相同。
B.《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后来常被用来借指国家。
D.薨,古人对“死”的讳称,古代诸侯或有封爵者死叫薨,唐以后二品以上官员死亦称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琦淡泊名位,气量远大。考取进士第二名,却并不在意只任了个管理库藏的小官;有人担心他专权,他坚决辞去官位。
B.韩琦敢于直谏,诤言谠议。凡事情有不合理之处,他都会上奏劝谏,前后上疏七十余次;还留下“片纸落去四宰执”的美谈。
C.韩琦竭忠尽智,辅佐三朝。仁宗时,携《汉书.孔光传》劝其早立嗣,言辞尤其激烈;英宗时,调和帝后矛盾、再立储嗣。
D.韩琦功勋卓著,却不专权。辅立英宗却从不以功高自诩;宋神宗即位后,坚决辞去相位,接连担任相州、永兴军判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此仁宗神断,为天下计,皇太后内助之力,臣子何与焉?
(2)此病固尔,病已,必不然。子疾,母可不容之乎?
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人。琦风骨秀异,弱冠举进士,名在第二。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时方贵高科,多径去为显职,琦独滞箢库,众以为非宜,琦处之自若。
历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拜右司谏。时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在中书罕所建明,琦连疏其过,四人同日罢。又请停内降,抑侥幸。凡事有不便,未尝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纪纲、亲忠直、远邪佞为急,前后七十余疏。王曾为相,谓之日:“今言者不激,则多畏顾,何补上德?如君言,可谓切而不迂矣。”曾闻望方崇,罕所奖与,琦闻其语,益自信。益、利岁饥,为体量安抚使。异时郡县督赋调繁急,市上供绮绣诸物不予直,琦为缓调蠲给之,逐贪残不职吏,汰冗役数百,活饥民百九十万。
赵元昊反,琦适自蜀归,论西师形势甚悉,即命为陕西安抚使。元昊介契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