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9270字,答案扫描。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1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绿谷高中联盟期中联考试题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 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二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
  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色容庄。”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呼唤;“坐毋箕”,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毋侧听”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他人隐私作为做人的原则。在先生身旁陪坐,“先生问焉,终则对”,先生有所询问,要等先生说完后再回话,抢答是失礼的行为。“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向先生请教学业,或者没听懂,希望先生再说一遍,都要起身,不能坐着,以示尊师重道。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周朝初期的礼乐为氏族贵族所专有,礼乐传授在官府,亦学在官府。到了春秋时代,这种礼不下庶人的制度逐步遭到破坏,即后人所说的礼乐崩坏,并由此引发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思潮的兴起。老子和孔子是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思潮兴起的主要代表。老子和孔子以后的庄子、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在礼乐文化的思潮中从各种不同角度反思周朝礼乐崩坏的深刻原因,并系统阐述礼乐文化的内涵及其重大意义,史称百家争鸣,共同推动了礼乐文化的发展和礼乐制度的转型。
  面对西周礼乐文化和礼乐制度的传统以及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作为周朝守藏室之官的老子不能不对此进行深刻的反省和思考。他将礼乐的核心精神与其道论联系起来,以其道论来解释周朝礼乐的核心精神,同时又以礼乐的核心精神来解释其道论的价值内涵。具体来说,老子一方面继承周朝礼的秩序和质朴的精神,同时继承乐的和谐和宁静的特质,另一方面又以道来给予这种精神和特质以新的解释,因此,以道论来诠释西周礼乐的核心精神,既有继承也有创新。
  与老子同时代的孔子则从具体的礼乐规范中探寻和揭示蕴含于礼乐之中的内在精神实质以及它对于社会、政治和人生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最终形成高于具体礼乐规范的仁道的思想体系,并将其作为礼乐的理论基础,使礼乐由政治上层的外在规定,变为包括为政者在内的所有人的自觉追求。他还删述礼乐文化经典,由此创立儒家学说,成为礼乐文化的集大成者。他不仅在理论上系统阐述礼乐文化,而且将他所阐述的礼乐文化普及于民众。他开创学习礼乐文化的私学学派,并有弟子三千。他教弟子学习六艺,而以礼乐为先。
  (刘德喜《礼乐文化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有删改)
  材料三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现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宗白华《艺术与中国社会》,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与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记》是一部阐发礼义的文集,总共有四十九篇,都采用分条记述的语录体形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相对浅近。
  B.《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如何得体地与他人相处,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等,要求人们在礼仪场合要做到言行举止端庄文明。
  C.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思潮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为氏族贵族所专有,传授在官府,并学在官府的礼乐文化遭到破坏,推动此思潮兴起的是老子和孔子。
  D.老子将礼乐的核心精神与“道”联系起来,既继承了乐的质朴精神,又继承了周朝礼的宁静特质,并用道来给予二者以新的解释,既有继承也有创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礼的内容是“序”,用来维护社会秩序、社会规范;乐的内容是“和”,用来调和性情。中国人的礼乐文化传统,其实就是建立一个和谐世界秩序的传统。
  B.礼乐使三代的石斧、石磬、烹调器及饮器这类最实用的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表现出民族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和社会的亲和力。
  C.孔子揭示了蕴含于礼乐之中的内在精神实质以及它对于社会、政治和人生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形成了仁道的思想体系,儒家的礼乐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中。
  D.春秋以来,礼乐文化思潮和百家争鸣现象改变了礼不下庶人的局面,并且经过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的争鸣和解释,礼乐文化的内涵和精髓进一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
  3.结合材料内容,谈谈礼乐文化在当下社会的价值与意义。(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4-6题。
  近视眼的故事    
  【意大利】卡尔维诺
  艾米卡还很年轻,也不缺钱,看上去没什么能阻止他享受生活。但是这些天来,他慢慢有种感觉,那就是他有点对生活提不起兴趣了。比如,以前他会贪婪地注视大街上的姑娘,但现在她们激不起他的任何反应,好像她们只是匆匆经过身边的一阵风。有一阵子,陌生的城市会让他振奋——他是商人,经常旅行——现在他只感到恼火和困惑,找不到方向。
  最终,他找到原因了。原来他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