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3190字。

  2021学年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21.11
  一、现代文阅读(共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议论是人的理性思维,其基础是对具体的感性事物的抽象概括。这种能力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实践过程。有了一定的抽象能力以后,还要从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方面进化为语言文字,还得从口头即兴交流升华为文体,这个过程相当复杂、漫长,经历了多个阶段的跨越。
  在孔子时代,人们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对话,当时并没有做文章的概念,连标题都没有。孔子的言论之精彩,在于其大部分都是深刻的格言式警句。当然,光是形成独特而全面的观点,也还只是属于逻辑中最初步的概念、判断层次,要言之有理,则需要进入更高的层次:推理和论证。
  到了孟子那里,他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辩证格言,另一方面进一步用类比推理来说明观点,不但增强了论点的可信度,而且把抽象的逻辑感性化。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弈秋诲人”等,这样的寓言在逻辑上属于类比推理,多少具有论证的功能,这比孔子进了一步。用寓言作类比推理是当时的风气,也是汉人思维经过多年的积累,突破孔子时代局限于判断的表现,体现了国人在推理能力,抽象能力,论证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但类比推理和比喻一样,只是在一点上相通,难以全面。而事物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故类比推理鲜能全面。
  孟子晚孔子一百多年,中国人在交流中最明显的进步是表达观点时正反结合转化的模式普及了。孟子对与自己论点不符的例子不但不回避,而且加以分析,用“他说圆己说”,这就把正例和反例,论证和驳论结合起来,达到了雄辩的境界。这与20世纪西方科学学者波普尔的“证伪比证明更有理论”的突破性学说不谋而合。
  光有了这样的自觉,还只限于思维方式,并不等于为文。从思维方式到形成文章,除了语言,逻辑以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文体。
  与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一样,传播方式的进步推动了文体的发展。有了做文章的意识,文体就随之丰富起来。“说”在最开始有现场即兴、口头交际的性质,“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等,虽不像“论”那样特别强调全面和严密,但是有机智,敏锐、出奇制胜的优长,特别是比喻的巧妙。其特点是:第一,不直接正面说理,而是从侧面以比喻引出论点;第二,不是单层次宣告,而是多层次的逐步深入。而“论”作为一种文体论证的规范显然比“说”要复杂。“论”是直接推理,从肯定,否定两方面进行分析,把握全面资源,深思熟虑,把所有的可能都加以权衡,严密到没有任何漏洞,让论敌反驳无门。总的来说,“论”的要求就是全面、反思、系统、缜密,《过秦论》《六国论》等就是这样的典范。
  (摘编自孙绍振《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概念和判断是逻辑思维中的初级思维,而推理和论证属于更高层次,可以让人做到言之有理。
  B.孟子运用寓言来说明观点,把抽象的逻辑感性化,增强了论点的可信度,这是当时的风气使然。
  C.用寓言作类比推理虽然突破了判断思维层次,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很难全面说明观点。
  D.“说”具有侧面引题和多层次逐步深入推理的特点,但全面性和严密性不足,论证比“论”要简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本文采用总分结构,总起部分提出观点,即人的议论能力的形成经过了复杂、漫长、多个阶段跨越的过程。
  B.在论述孔子和孟子的议论能力时,作者既阐明了两者的不同,也剖析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C.文中列举孟子三则寓言的事例是为了阐明类比推理和比喻一样,只是在一点上相通,难以全面。
  D.文章论述孟子能用“他说圆己说”的事例,是想强调孟子的论证有了新高度,已经达到了雄辩的境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国家旅游局对红色旅游资源有明确的定义:红色旅游资源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前,包括红军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时期,形成的重要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从地域范围上主要是指革命老区和红军长征线,但以长征沿线为重点,形成了井冈山、瑞金、韶山、遵义、延安、西柏坡一条“红色”主线。
  红色旅游具有独特的教育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