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150字。
文言文阅读专题
北京市丰台区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10题。 (共17分)
(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取材于《孟子•公孙丑上)
(二)人主之治国也,莫不有法令赏罚。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者当,则主尊显而奸不生;其法令逆而赏罚之所立者不当,则群臣立私而壅塞之,朋党而劫杀之。故《明法》曰:“灭、塞、侵、壅之所生,从法之不立也。”
法度者,人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所以牧领海内而奉宗庙也。私意者,所以生乱长奸而害公正也,所以壅蔽失正而危亡也。故法度行则国治,私意行则国乱。明主虽心之所爱而无功者不赏也,虽心之所憎而无罪者弗罚也。案法式而验得失,非法度不留意焉。故《明法》曰:“先王之治国也,不淫意于法之外。”明主之治国也,案其当宜,行其正理。故其当赏者,群臣不得辞也;其当罚者,群臣不敢避也。夫赏功诛罪,所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草茅弗去,则害禾谷;盗贼弗诛,则伤良民。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行私惠而赏无功,则是使民偷幸而望于上也;行私惠而赦有罪,则是使民轻上而易为非也。夫舍公法用私惠,明主不为也。故《明法》曰:“不为惠于法之内。”
(取材于《管子•明法解》)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向内
B.无辞让之心 辞:推让
C.所以牧领海内而奉宗庙也 牧:统治
D.案其当宜 案:根据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如果能够扩充他们,便足以安定天下;
B.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者当,则主尊显而奸不生。
所以法令明确而赏罚规定得当,君主就尊显而且不出奸臣。
C.明主虽心之所爱而无功者不赏也
英明君主虽然心中吝惜但无功的人也不奖赏
D.不为惠于法之内
不会在法理之内给予恩惠
9.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②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
10.比较选文(一)和选文(二)的治国主张有何不同。(4分)
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一)(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