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470字。

  高考文言文翻译突破:抓住状语
  一、数词状语
  数词状语在文言文中并不鲜见,教材数词状语后置有两个典例:一是苏洵《六国论》中的“后秦击赵者再”,一是司马迁《项羽本纪》中的“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击退了它。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范增三次举起自己佩戴的玉玦向项王示意。
  这种类型的后置数词状语我们备考时应予以高度重视。请看高考试题中的句子:
  (1)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2014年辽宁卷)
  应译作“五次用书信催促刘光世聚集军队”。
  二、介宾状语
  介宾状语是文言文翻译的重头戏,高考翻译试题主要考查“以”字介宾、“于”字介宾和“乎”字介宾。因“‘乎’字在上古语音同‘于’相近,用作介词,基本上同‘于’的用法相同”,所以这里着重讨论前两者。介宾状语又分为显性后置介宾、隐性后置介宾、介词宾语前置、无须前置介宾和多个动词介宾等情形。
  (一)显性后置介宾
  文言文中“以”字介宾放在谓语前面与后面的都有,而“于”字介宾“更多的是放在动词之后”。翻译时,谓语后的“以”字介宾要“位置还原”,多数“于”字后置介宾也要“位置还原”。
  所谓显性后置状语指含有介词“以”“于”“乎”等的介宾状语,翻译时除了要位置还原之外,尤其要准确落实“以”“于”“乎”等介词的含义。
  如《寡人之于国也》中“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的介词结构“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是谓语“何异”的比较状语,翻译时要调整语序到“何异”前,且把“于”字翻译为“和/跟”。
  再如高考试题中的句子:
  (2)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