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1110字。
高三年级语文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四部分,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一、语言文字应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轻人钟爱的文化产品绝非都是舶èi)飘飘的古风舞蹈,野菜浊酒的古风饮食,甚至琴歌酒赋的古风生活,都获得了不少拥趸(dŭn)。
B.韩愈、李贺惯用奇字僻句、险韵拗(ǎo)调,使诗的意境嶙峋峭跋,阴森幽邃(suì);而晚唐诸人之作,则在秋花晚香、落日残月中寄寓萧瑟冷落的式微之感,令人唏嘘。
C.袁隆平掖着讲义夹(jiá),匆匆来到早稻试验田。他那敏锐的目光发现了一棵形态特异的水稻植株,忙不叠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suì),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D.铁骨铮铮(zhēng)的梁漱溟先生通过书信与师友交流,或建言献策,或奖掖后学。从一封封书信中,我们看到了这位永不迷惘(wǎng)的老者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阅读是一种重要的活动。1967年罗兰•巴特发表了他最著名的论文《作者之死》,认为在作品完成之际,作者就已经死亡,剩下的文化创发工作就是读者的权利了。【甲】然而,为什么“作者之死”——无论是存在意义上的还是数码意义上的——一定具有积极的文化属性呢?须知,读者在与作者旺盛的创造意志打交道时并不总是愉快的,但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于这种体验,文本才会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乙】按照解构主义的观点,通过处理手头的文本,(不仅仅是书本)“读者成了意义的权威决定者和真正的作者”。但读者解构文本获得的随机意义与文本之中原先的稳定意义殊途同归,【丙】这种将读者的想象力“从作者全程引导的束缚之下解放出来”的尝试意味着“必然性将被随意性取代”。一旦意义被当成具有随意性的东西,书本的权威与阅读的文化内涵将遭到质疑,从而在事实上降低了读者通过阅读来发展其判断能力和阐释能力的可能性。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须知 B.引人入胜[来 C.殊途同归 D.从而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三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现在围棋培训的火爆,似乎与过去全民学奥数并驾齐驱甚至赶超的态势,无论中心城区还是市郊,几乎每一个商圈都入驻了几家青少年围棋培训机构。
B.戏剧艺术的发展,既需要有立足时代的新创作,更离不开对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