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2670字。
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
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通过书写汉字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最终形成了千古传
承、精妙绝伦的书法艺术。中国书法,是文化自信中具有典型特征的重要内容。
中国书法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中,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中国书法的传承和
发展附着在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血脉中,每一种字体的演变发展都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紧密
相连,烙上了深刻的历史文化印记。如甲骨文与殷商社会崇拜鬼神的文化信仰有关,金文与
西周礼乐文化相联,隶书的成熟与汉代社会的繁荣发展相关等。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的书法
艺术经典都建立在深刻理解前代和当时的文化精神的基础之上,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就是王羲之取法前代名家张芝、钟繇,并深刻把握其所处时代的文化精神,融汇儒、道两家思想,推陈出新而创造出的中国书法经典。历代书法家对于文化精神的吸收主要表现在两个
方面:一是对于传统儒、释、道等各家思想的吸收和借鉴,儒家的中和、道家的空灵、佛家
的圆融等,都被书法家融化到笔墨和线条中,形成中国书法独有的精神气韵。二是历代书法
家在书写诗词歌赋和尺牍信札时,渗透了对书写内容和文学情感的理解与把握。
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彰显着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它始终标示着中国文化的典型特征,保持着独立的民族特色,熊秉明称其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书法因为是书写的艺术化实践,所以最能表现人的心灵和思想,是心迹的流淌,正如林语堂所言:“在书法上,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我们从王羲之的《兰亭序》中能够感受到魏晋名士雅集的逍遥和追求自然的风度,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中能够感受到忠臣烈士的铁骨铮铮和面对国耻家仇的义愤填膺。中国历代书法经典无不隐含着中国文人丰富的内心情感,这些情感因为共通的、高尚的思想指向而成为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民族品格。也正是因为这种民族品格的存在,中国书法才在几千年的历史上很少受到外域文化的干扰,始终保持长盛不衰的发展势头。中国书法少有舶来品的气味,也基本上没有发生精神内核的变异,从这个意义上看,书法能够最大限度地表现我们的民族精神,反映中国文化的灵魂,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中国书法在对外传播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已经被世界许多国家理解并接受。书法具有广泛亲和力和感召力,易于被喜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沿线国家理解和接受,早在唐代,中
国书法就已经受到高丽、日本等国人民的喜爱,如《欧阳询传》载:“尺牍所传,人以为法。
高丽尝遣使求之。”《柳公权传》亦载:“外夷入贡,皆别署货贝曰‘此购柳书’。”各国遣唐使在学习中国文化时格外关注中国书法,中国书法很早就对朝鲜、日本产生影响,甚至影响到他们的文字。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一带-路”建设,当代书法要想继续助力文化自信与文化强国,还需将创作的视域置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中,创作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摘编自吕文明《书法文化传承与中国文化自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书法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表现丰富的情感和博大精深的文化。
B.甲骨文、金文、隶书都带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印记,与当时的文化背景相依相伴。
C.中国书法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始终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典型特征和民族特色。
D.中国书法具有广泛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早在唐代就被高丽和日本等国喜爱并接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二、三、四段从三个不同角度围绕“中国书法”展开论述。
B.文章援引林语堂、熊秉明等人的语句作为事实论据,论据经典,论证充分而有力。
C.文章第三段举《兰亭序》例,论证了中国书法作为书写实践,能表现人的心灵与思想。
D.文章既论述了历史上的中国书法,同时也思考书法的当代价值,视野宽广有启发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书法的精神气韵离不开历代书法家对儒、释、道思想的借鉴和文学情感的渗透。
B.中国书法很少受到外来的干扰,少有舶来品的意味,所以精神内核基本没有变异。
C.从《欧阳询传》《柳公权传》 记载看,中国书法在当时已受到其它国家人民的喜爱。
D.当前,我国的书法艺术既需要继承更要创新,创作也应该中西合璧,风格多样。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加入学习任务群,使之正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媒介”一般指传播介质,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既包括静态的纸质文本、图片,也包括动态的声音、动画、视频等电子文本。由于文本内容呈现形式的多样性,“阅读”的内涵不再局限于对书面文字的识记、理解、鉴赏、评价,而是进一步拓展到对图片、表格、声音、视频等多元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跨媒介阅读具有参与度高、自主性强、多样、快捷、便利等特点,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活事件的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