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540字。

  绝密★启用前
  大同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语 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边镇,意谓边境地区的要塞重镇。无论是经过还是居留此地,均要求作者有亲身赴边的经历,因此这类诗文的产生与边镇场域有直接因果关系——边镇是其直接"触发地"。作者通过诗文记录行边经历,使其带有行旅文学的特征。弘治元年,马中锡赴陕西任管粮金事,转饷延绥。其《东田漫稿》自《赴延绥》诗开始,后十余首诗串联起来宛如一幅行程图。这类作品的形成,是因作者受到眼前迥异的边塞风物的触动而产生了复杂的内心情绪。明代行边文学中屡屡出现思恋故园宁馨、追忆庙堂尊崇的情感,大半是行边者被眼前陌生荒凉的景象刺激而产生。难以适应的心理落差成为明代行边文人的一种突出情绪,使创作蒙上了消沉的调子。而另一类行边者的心态恰好相反,因身负国家使命而显得更为积极进取。就整体而言,无论是荒漠中的艰苦行旅还是气吞万里的移营拔寨,相关描摹的出现均是由边镇场域直接赋予创作者的。
  如果说第一类"触发"来自作者行旅途中印象式的"惊鸿一瞥",第二类"触发"则源于作者较长时间的居留而对边镇环境所产生的、更为深入细致的生活体验。晚明诗僧释昙英从北京行至榆林卫,在当地居留数年。其《昙英集》卷一中存有数十首居边诗,对明代榆林卫的独特气候与社会生活进行了详细记述。不仅如此,他还在诗中叙写自己每日耕田种地、参禅打坐、待客访友等日常活动,乃至涤器熨衣、煎茶做饭等具体生活片段。与短期任职的官员相比,在边镇长期居住者的观察视角就显得更为从容不迫、细腻生动。寄赠与题作并不要求作者亲身赴边,这意味着此类诗文的创作地点与边镇不是必然重合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事酬答取代了边镇场域,占据了触发创作的主导位置,成为促生寄赠、题作等涉边作品产生的直接因素,而"边镇"则退居为作品中的点缀性元素。语涉边镇的寄赠作品就用途与内容又可分为"寄"与"送"两类。前者包括寄往边镇的诗歌和书信,后者则包括用以饯行的送诗送序。但无论是遥寄还是饯行,一般涉及叙述所赠对象赴边的缘由,对所赠对象品德才能的赞美,对边陲景象的遐思,对所赠对象建功的期许。
  相较而言,送序则少于铺排夸饰,而详于记述分析。与送友人赴边相类,遥寄给边镇人物的作品内容亦包括对所赠对象的褒扬,对军威整肃、边塞靖定、君主策勋等情景的想象。而一旦传来友人立功边陲的捷报,则会极大地激发作者的热情,直接促使寄赠作品产生。除寄赠外,为边镇建筑名胜题作也是因人事往来促生的重要创作活动。作者可能亲身行边,在实地为建筑名胜题作,但更多的时候他们不必远赴边镇,只需差遣仆役往还,借助间接描述与想象即可完成。
  对边镇产生想象与议论的明人往往远离边镇,甚至终身未尝赴边。空间的阻隔并没有阻挡明人对边镇的好奇,因阻隔形成的陌生感反而激发出他们各种瑰丽的遐思与揣测,而一些重大边事的发生则促使这种想象集中爆发。而当边警频现局势转急时,浪漫瑰丽的想象就被严肃峻切的议论替代。这种侃侃而谈尽管凝结了作者的极大诚意,但其笔下所涉及的西北边镇却不一定与现实完全对等,属于作者在脑海中对现实场域的二次构建。
  (摘编自高璐《明代诗文与西北边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涉及边镇的诗文均要求作者记录自己经过或居留边镇的多种生活状态,往往具有行旅文学的特征。
  B.在涉边的寄赠类作品中,"边镇"退居为作品中的点缀元素,体现出此类诗文创作不重视意象的选择。
  C.语涉边镇的寄赠类作品有寄、送两类,都通过对边镇的想象表达了对赴边对象建功的希望。D.诗人未必亲自赴边、即便赴边但表述有个人主观体验等,可能使涉边诗中出现情景与现实不对等的现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经过与居留、寄赠与题作、想象和议论方面讨论了明代诗文与边镇联结的三种方式。B.文章列举马中锡《东田漫稿》的事例,证明了身负国家使命到边境的官员大都积极进取的论点。
  C.为证明居留边镇的诗人所写诗文的特征,文章详细列举了诗僧释昙英在边镇生活的诸多方面。
  D.讨论明代涉边诗文的送序时,文章在点明了写作手法的特点后,又从表达情感方面进行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长时间居住边镇,有更具体的生活体验,写出的诗歌比短期任职官员的诗歌风格更细腻、思想更深刻。
  B.送友人赴边与遥寄给边镇人物的作品内容类似,会褒扬对方,会通过想象展现戍边将士的风貌等。
  C.为边镇建筑名胜题作是人事往来促生的创作活动,诗人可以通过别人对景色的叙述想象情境。
  D.明代涉边的诗文中不乏各种浪漫瑰丽的想象,而当边警频现局势转急时就以议论替代想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挺进豫西
  陈 赓
  1947年10月底,我们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开始南下,11月1日至5日连克宝丰、鲁山、南召、方城、叶县、临汝、郏县、登封诸城。解放临汝、郏县的战斗,歼灭了敌十五师残部,活捉了十五师师长武延麟。武延麟在军队中是善于防守的,但在我军面前却变成了逃跑将军,我军在铁门歼敌六十四旅时,他南逃临汝。当我军11月1 日急袭临汝的时候,他又丢掉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