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4320字。

  运城市2021-2022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2022. 1 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 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 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 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最初编《尚书》时有100篇,但后来因为战乱等原因而散佚大半。
  据《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 这时,济南有个叫伏生的前朝博士,他在秦始皇焚书时将《书》藏在墙壁中,但 后来因为秦灭之乱,所藏之《书》只剩下29篇。得知这一消息后,汉文帝召伏生 入朝,但此时伏生己经九十多岁,不能远行到京师,于是汉文帝便派掌故官晁错 去向他学习,伏生所传的《尚书》本才得以流传开来。伏生所传的本子是其学生 用当时的隶书钞录,这就是东汉以来所谓的《今文尚书》。
  之后,汉景帝之子、鲁恭王刘余拆除孔子故宅墙壁时发现了一批竹简,其中 就有一部用先秦文字写成的《书》经。经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这一版本的《书》 经比《今文尚书》多16篇,这就是常说的《古文尚书》。
  然而,孔安国的这个本子未能引起重视,而是被放在了石渠阁(皇家图书馆 里),只在私下流传。直到西汉末年,天禄阁秘书刘歆认为《古文尚书》有价值, 由此引发了一场绵延不绝的“今古文之争”。
  原来,汉武帝时提倡儒学,立五经博士;宣帝时又按家数立官,共立十四博 ±,每博士各有弟子若干人。按当时规定,每家都有“师法”或“家法”,从学 者必须严守。《尚书》门下,也立下欧阳(和伯)、大小夏侯(夏侯胜、夏侯建) 三博士,都是伏生一派分出。
  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先后负责校勘皇家藏书。汉哀帝时,刘歆想为《左 氏春秋》《毛诗》《逸礼》及《古文尚书》这四部“古文”经典立博士,但遭到 己有的五经博士的强烈反对。后来,刘歆投靠王莽,并借后者之力确立古文经学 的地位。然而,随着王莽新朝的倒台,古文经学仍被踢出主流之外。
  之后,在西晋永嘉战乱中,今、古文《尚书》再次散失。东晋初年,豫章内 史梅颐向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其中包括《今文尚书》33篇(梅隙从原先28 篇中析出5篇),《古文尚书》25篇。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 就是《今文尚书》《古文尚书》的合编本,也就是梅磧所献版本。
  《尚书》的真伪义理之争
  在儒家经典中,《尚书》是文献版本和师承授受最复杂的一部。而关于《尚 书》的争论中,东晋梅瞭所献的《古文尚书》及所附《孔安国传》的真伪是其中 最大的公案。从唐代开始,即有人怀疑《古文尚书》并不可靠,宋元明三朝的质 疑者更是不乏其人。
  南宋时期,朱熹也曾提出疑问,“出于孔氏者多分明易晓,出于伏生者都难 理会”,同样一部《尚书》,词章文体上如何会有这么大的差别?作为儒学的宗 师级人物,朱熹的怀疑态度对后朝学者的影响无疑十分巨大。
  当然,词章难易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怀疑者认为《古文》词句清通平顺,不 类先秦文字;维护者也可以认为《今文尚书》未必篇篇诘屈聲牙,也有与古文诸 篇相似的。清朝以后,这一争论由辞章辩异转入考据真伪,并进而倒向“废立” 的危险边缘。
  以现代“文献学”或“史学”的立场,“真伪”问题无疑是第一位,但对清 代学者而言,《古文尚书》的价值和地位不能完全由“真伪”考据来决定,因为 考据的层面之上,还涉及义理的问题。大体而言,清代学者多认为《古文尚书》 或有篡改修饰的伪作嫌疑,但其义理纯美,加之历史悠久,不能简单地以“伪” 而废或以“正”而立。
  事实上,《尚书》“真伪”的关键问题在于“原本无存”,无人知道何本是 “真”,即便被认为是真的《今文尚书》,也只是伏生口述,并非原本。更何况, 《尚书》中关于虞、夏及商代的部分文献是根据传闻写成,不尽可靠。此外值得 注意的是,在古书的流传过程中,难免会有修饰、补充甚至篡改的成分。就像历 史学家李学勤说的:“除了少数经籍早已被立于学官或有官本之外,古籍一般都 要经过较大的改动变化,才能定型。”因此,古书流传过程中出现托古之作也在 所难免。在“原本无存”的情况下,过分纠结于“真伪”而否定其中的义理和历 史价值,也同样是不可取的。
  (摘编自金满楼《穿越千年读V尚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受战乱的影响,《尚书》散失大半,后来经过不同的人整理,出现了多个 版本。
  B. 伏生所藏《尚书》因其是在孔安国整理本之后才出现的,故被称为《今文 尚书》。
  C. 孔安国整理的《古文尚书》没引起人们重视,被束之高阁,未能得到广泛 传播。
  D. 《古文尚书》义理纯美、历史悠久,我们不能仅因其有篡改修饰的嫌疑而 废止。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先叙述《尚书》的流传过程,为后文论述有关《古文尚书》真伪问题 奠定论证基础。
  B. 文章写汉朝刘歆欣赏《古文尚书》,想为此立博士是在解释“今古文之争” 的起因。
  C. 文章写《尚书》现在通行本是梅颐所献版本,是为论证梅颐在《尚书》流 传中的贡献。
  D. 末段从三方面论述过分纠结《尚书》真伪而否定其义理和历史价值是错误 做法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孔子故宅墙壁中发现的《书》经是伏生学生用汉时隶书抄录后流传下来 的所谓的《今文尚书》。
  B. 汉武帝时期提倡儒学,设置了讲授五经的博士职位,另专设博士讲授《古 文尚书》和《今文尚书》。
  C. 关于梅殒所献《古文尚书》真伪的争论从唐代已开始,清以后,这一争论 由辞章辨异转入考据真伪。
  D. 《古文尚书》被怀疑为假的根本原因是其词句清通平顺,不似先秦文字, 与《今文尚书》辞章区别明显。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 计划”,加强古籍修复工作,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古籍保护专业人员。2016 年,作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阶段成果的,,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正式上 线,包括书名、著者、版本年代、册数存卷的数据一目了然。同年上线的“中华 古籍资源库”备受读者欢迎。国家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