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2690字。

  山西省太原市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下午2: 30一5: 0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世界各大文明中,中华民族可能是最具历史感和原乡意识的民族。在我国诗歌的起源处,即有《麦秀》之诗和《黍离》之悲。凭吊、怀古、游子、征夫之思,则成为中国文学的永恒主题。与此一致,在由过去、现在、未来构建的时间之链中,乡愁作为广义的历史追思,往往被神圣化。比如在个体生活中,童年总与诗情记忆深度关联,“遥想当年”是遍被士庶的自我叙事方式;在文化上,厚古薄今是常态,历史上的古今争论,往往以复古一方的胜利为终局;在哲学上,形而上的“道”被历史化,时间的久远性往往被直接等同于真理性。基于这种时间和历史意识,在中国,从旧国旧乡旧人到古物古玩古画,似乎凡是与过往相关的一切均会被珍视。而所谓乡愁,则是这种无所不在的历史意识在人情感领域的表征形式。
  一般而言,乡愁是围绕着个体的情感经验被建构出来的。当人体验乡愁的时候,显然是把自己置身于故乡之外的。这意味着,在中国,虽然传统农耕生活将人固着于土地,但一个悖论仍然存在,即人只有离开故乡才能构成思乡的前提。据此,当我们观察中国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很多文人骚客喜欢写关于乡愁的诗篇,几乎所有的田园诗都是关乎乡愁的,但是,诗人笔下的故乡和田园,和他们实际生活的乡村并不一样,它掺入了太多美化和理想的成分。对中国传统文人来讲,虽然他们很容易让自己沉浸于乡愁之中,但也并没有妨碍对当下现实的理性思考。也就是说,他们可能从陶渊明那里吸取了教训,虽然不断追忆田园之美,事实上却并不愿意真正生活于乡村之中。当然,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一种既满足都市化欲望又抚慰乡愁的变通方法仍然是存在的,这就是在实际生活的都市之内营造乡居,即园林。园林对于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意义,往往就在于完成了乡居理想向都市的置换或挪移。就此而言,园林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文人解决理想与现实矛盾的一个伟大发明。它把存在于记忆或空间远方的乡愁,借助园林置入当下生活,使乡愁对象如在目前。
  中国式的乡愁又是一个既基于个体记忆又不断外向放大的圈层结构。在核心处,它指向血缘,即从对父母的牵念中获得关于乡愁的最原初经验;其次是父母所居之地,便是故乡。以此为背景,它进而被放大为亲族和家国概念,放大为“四海为家”或“四海之内皆兄弟”,甚至最终被解构为“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人从血缘共同体逐步迈向人类共同体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以普遍理性克服情感本能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价值逐步让位于群体价值和人类价值,诗的逻辑逐渐演变为哲学的逻辑。但显然的问题是,人愈趋于理性和哲学化,也就愈易导致个体的情感无处安放,并由此生发出无家可归的虚无感和悲情意识。对此,中国文化的伟大,就在于表现出了对诸多对立问题的协调和兼顾能力。比如,它既敬畏神明,又对神明敬而远之;既讲形上形下,又讲化而裁之;既尊重理性又推崇合乎人情的常识,既重视父母之孝又重视兄弟友爱、家国之忠以至天下情怀。这是一种“既要……又……”的情感多元生发模式,避免了非此即彼的极端化,使乡愁表达充满弹性。
  乡愁是空间的远方,更是时间的过去,它以情感的方式揭示了过去对于人当下生活的意义。当然,乡愁作为情感是抽象的,因此它需要通过对实物的凭附得到安顿和寄托,这或许也是文化和艺术遗产保护之于当代中国的意义所在。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愁是空间的远方,更是时间的过去,它是无所不在的历史意识的情感化表达。
  B.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建造园林是一种既能满足都市化欲望又能抚慰乡愁的变通方法。
  C.虽然传统农耕生活让人固着于土地,但当人离开故乡,乡愁的体验就建构出来了。
  D.中国式乡愁的圈层结构核心指向血缘,不断放大,最终可解构为“此心安处是吾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举个人生活、文化哲学方面的表现,是为了论证乡愁是中国文学的永恒主题。
  B.文章分别从个体和群体两方面论证了中国式乡愁的表现形式,逻辑上逐层深入。
  C.第三段为说明中国文化具有对诸多问题的协调和兼顾能力,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
  D.文章最后一段既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意在引发当代人对乡愁现实意义的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中华民族最具历史感和原乡意识,所以中国式乡愁在人类文明中是独有的。
  B.很多文人诗中的田园有太多理想的成分,可见诗人并没有真正生活于乡村之中。
  C.无家可归的虚无感和悲情意识,使个体情感无处安放,因而人更趋于理性和哲学化。
  D.抽象的乡愁情感需要实物来依托,古物、古玩、古画、园林等就属于被依托的实物。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火星是天穹上的一颗红色亮星,我国古代先人将其取名为“荧惑”;古罗马人称“玛尔斯(战火之星)”,玛尔斯之名被国际沿用至今。早在1609年,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测火星,开创了人类用科学仪器研究火星之先河。187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亚帕雷利斯基曾利月望,远镜对火星观测,认为看到了火星表面上的运河体系,这引起了人们对火星是否真有生命存在这一话题的浓厚兴趣。到目前为止,所有的火星探测结果都证明火星现在没有任何生命活动的迹象。尽管如此,人类并没有放弃对火星生命活动信息的探索。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环境最相似的行星,人类了解火星对研究地球早期历史和生命起源有着重要价值,也对人类拓展生存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火星探测器,是一种用来探测火星的人造航天器,包括从火星附近掠过的太空船、环绕火星运行的人造卫星、登陆火星表面的着陆器、可在火星表面自由行动的火星漫游车以及未来的载人火星飞船等。1960年,前苏联向火星发射了“火星1A号”探测器,它是人类探测火星的开端。1964年,美国成功发射 “水手4号”火星探测器,它是历史上第一个成功到达火星的探测器。随后美、苏、欧、日等国相继发射了数十个火星探测器,但迄今为止成功率只有一半左右。2020年7月30日,美国“毅力”号火星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