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400字。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任云中郡守。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①虏人过五千,移文②旁郡。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③两炬三头热火④,营中星列。虏遥望火多,谓汉救兵至,大惊,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⑤,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注释』:①故事: 按旧例。 ②移文:发文书。③交缚:交叉捆绑。④热火:点火。⑤褥食:在睡垫上吃饭。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俄顷斩首数百级(______) ②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3.结合文章,谈谈范廉有什么过人之处?
【答案】
1. 随即、不久 再、又
2.小吏想要发紧急公文向旁边的郡县求救,范廉不肯,亲自率领将士抵抗。
3.结合文章。足智多谋,勇敢自信。
【解析】
1.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如“俄顷”作为生僻词的意思,要认真读懂语境大意。而“复”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再、又”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檄”:公文。“自”:亲自。“拒”:抵抗。
385.要求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范廉有什么过人之处。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是虚张声势,迷惑敌人。“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是抓住机会,奋勇杀敌。所以可概括为他是一个足智多谋,勇敢自信的将领。
【点睛】
译文:
廉范是赵将廉颇的后代,担任云中郡太守。一天,正遇到匈奴大举入侵边塞,按照以往方式,胡虏人马只要超过五千人,就要向旁边的郡传送书信。官吏想传檄文求救,廉范不同意,亲自率兵抵抗敌兵。但敌兵人数众多而廉范兵力太少。刚好太阳下山,廉范命令军士将两个火炬缚成十字,手持一端,点燃三端,在营中分开排列。敌兵远远望见火炬众多,认为汉军救兵到来,十分惊恐。快到天亮想要撤退时,廉范边命令士兵在睡觉的草垫子上吃饭,清晨前往阵前杀敌,斩敌首级树百个,死者上千人,由此匈奴不敢再侵入云中了。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①齐侯,齐侯纳之,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②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③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
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非定是非也。”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节选自《列子•说符》)
(注释)①干:这里是劝说的意思。②宫:酷刑的一种。下文的“刖”也是酷刑的一种。③让:责问,责备。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羡/施氏之有
B.孟氏/之一子之秦
C.当今/诸侯力争
D.遂/宫而放之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抚 (2)反 (3)愠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
(2)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4.选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1.B
2.(1)安抚,抚慰(2)通“返”,返回(3)生气,发怒
3.(1)他的(另一个)儿子前往卫国,用兵法劝说卫侯。(2)现在放弃的,以后也许会用到。
4.(1)天下没有永远不变的道理,处理事情要随机应变。(2)他人的成功经验不能盲目照搬。(3)做亊应适应形势,抓住机遇。(4)劝说他人时要了解对方的需要。
【解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