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8300字。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与元九书(节选)
  白居易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①,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②。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③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④,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⑤,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⑥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知仆之道焉。
  注释:①[仆虽不肖]我虽不贤。②[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所坚守的是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③[陈力]尽全力。 ④[雾豹]藏在深山的豹,与“冥鸿”均喻指隐退的贤人。⑤[出处]出,出仕;处,退隐。⑥[言而发明]用语言阐发清楚。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往送之门,戒之曰         [戒]告诫。
  B.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命]教导,训诲。
  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正]准则,标准。
  D.得志,与民由之           [由]缘由,理由。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一怒而天下惧/学而不思则罔
  B.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妾妇之道也/不闻天子之诏
  D.独行其道/不独亲其亲
  3.下面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地点写时间,写出了被放逐的无限悲凉和酸楚。
  B.颔联用典故,写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
  C.颈联以“沉舟”“病树”自比,语多愤激,格调沉郁。
  D.尾联紧扣诗题,点酬答之意,表感谢之情,有共勉之趣。
  4.对《富贵不能淫》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景春非常崇拜公孙衍、张仪等人的雄才大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只是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之人格。
  C.文章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
  D.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穷达有道、威武不屈,才称得上大丈夫。
  5.对《与元九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引用孟子的话,统领全段,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行事准则。
  B.作者写闲适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讽谕诗是表达“独善之义”。
  C.白居易奉行孟子思想,认为大丈夫要做到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D.选文提出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作观。
  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
  1.D
  2.A
  3.C
  4.C
  5.B
  6.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7.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解析】
  1.D 错误,由:遵从。
  2.A前一个“而”表顺接,后一个“而”表转接。B都是表反问,难道;C都是结构助词,的;D都是代词,自己。
  3.C错误,颈联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表现乐观豁达。
  4.C错误,以“妾妇之道”作比,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准则,并非大丈夫。
  5.B错误,作者写讽谕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闲适诗是表达“独善之义”。
  6.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意思是:所谓讽谕诗,表达的就是造福天下的志向;所谓闲适诗,表达的就是只顾自我修养的思想。故停顿为: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