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400字。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古诗文阅读。
①灞上秋居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②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①灞上:今陕西省西安市东。作者早年屡试不第,进身无门,困居于此。②致:达到,实现。
1.下面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诗写作者客居灞上而感秋来寂寞,情景萧瑟,渲染了凄清、阴冷的氛围。
B.首联中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
C.颔联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再而转到诗中的主人。“寒灯独夜人”,“寒”与“独”相互映衬,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D.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静衬动的手法,突出表现环境的寂静:“孤壁野僧邻”,说自己与闲云野鹤般的僧人为邻,突出诗人的处境的孤独。
E.尾联诗人直接抒发感慨,其中表达的渴望为国效力的豪迈之情与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中的相同。
2.诗人寓居灞上,那么,将“寄卧郊扉久”中的“卧”改为“居”,可否?请简要赏析。
【答案】
1DE.2.“卧”更准确生动地写出了诗人百无聊赖、寂寞孤单的常态,也更准确地表明诗人未得起身、未获任用的人生际遇。抒发诗人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求取官职希望渺茫的无奈,而“居”字却没有,所以不能替换。
【解析】
DE1.是以动衬静,与陆游的诗不同。最后两句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又作“霸上”,长安东)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表现出陆游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2.考查对诗歌词语的赏析。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寄卧荒凉郊居为时已久,何时才能为国致力献身?”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卧”比“居”更准确生动地体现了诗人百无聊赖、寂寞孤单的常态,表明诗人未得起身、未获任用的人生际遇。总之,“卧”比“居”更充分地表现诗人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失意和忧愤。

2.古代诗歌阅读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①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释)①十年离乱:指发生于李益八岁到十六岁时的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混战、外族入侵等战乱,使兄弟俩分别已十年。
1.对这两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写于唐朝战乱期间,都写到了战争使兄弟离散的痛苦。
B.《月夜忆舍弟》首联写边塞秋景,颔联写望月怀乡,引出忆弟。
C.《喜见外弟又言别》颈联写叙旧时间很长,正面表现欢聚喜悦。
D.两首诗都语言凝炼,朴素自然,感情深沉,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