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4180字。
新乡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早在先秦时期的孟子就已提出了“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的鉴赏理论。这里的“意”,为“学者之意也”;而“志”,则是“作诗之志”;这里的“逆”,是逆方向,即从文本的艺术形象,追溯、推寻、探求作诗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设身处地去体验、把握诗人之心。可知,创作是作者由内而外;鉴赏,则是读者由外而内。这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活动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虽逆向却共同完成了这样一个艺术活动。
这一理论,也可由心理学原理来加以说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其论著《发生认识论》中认定,人的认识不是预成和自成的,而是客体的各种动因经由复杂的中介环节,在主体与客体的双向逆反运动中发生的。作者与描写对象,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读者与阅读对象,则又形成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作者在作品中所创造的形象,只是读者欣赏时的一个客体;而欣赏这个客体,认同这个形象,就需要读者这个主体的逆向运动了。而这种欣赏和认同,当然是决定于读者心理场中诸如知识、经验、趣味、情感等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由作者的创造和读者的二度创造所共同构成的这一艺术活动,正是在主体与客体的多次双向逆反运动中发生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以心会心”说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先是作者“得于心”,创造出作品来;然后是览者“会以意”,再将作品进行二度创造。读者与作者两“心”交融会意,共同完成这样一个艺术活动。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读者的这个二度创造,对原作品来说,完全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诠释。通过“旁通其情”和“触类以感”,做到“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从而扩大了原创作品形象的内涵和外延,跨越时空的局限使有限变成无限。又由于各人这“情”不同,而同一人因时因地因境之“情”亦不同,所以张玉绅说:“以一人读之,则是一人为一部《西游记》,以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各自读之,各自有一部(西游记》。”正是对这一创造性诠释的生动说明。
读者二度创造,大体表现为两种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情况:一是在原创作品形象的基础上,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用形象思维);二是对原创作品进行思想和艺术的评价(用逻辑思维)。但不管哪一种情况,都得借助想象的翅膀。王朝闻《美学概论》说:“想象是一种在观念形态上再造或创造现实的表象和形象的心理能力。”读者通过想象,再造或创造新的形象,或丰富原创作品的“简”,或补充原创作品的“缺”,或改造原创作品的“错”。总之,“读诗只是将诗的意思想象去看”。不论是欣赏,还是评价,靠的都是“天赋的好想象”,也就是二度创造的过程。
读者的二度创造决定于他的鉴赏力。而鉴赏力,这一审美能力,是存在于鉴赏主体的一种“本质力量”。而这一“本质力量”,并不是所有读者都完全具备的,它赋予了那些勤于思索,又具备鉴赏经验的人。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指出:“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因为对于这样的“耳朵”来说,音乐并不是它的对象。而要成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某一种本质力量的肯定。”肯定我的“本质力量”,就是将对象进行鉴赏,进行二度创造。
(摘编自张福勋《由读者的“二度创造”说到意境的完整释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时期孟子提出“以意逆志”的鉴赏理论,他主张以创作者的“作诗之志”去探求读者的“学者之意”。
B.读者设身处地去体验、把握诗人的心,展开二度创作,对原作品来说,这完全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诠释。
C.在读者的“得于心”与作者的“会以意”多次双向逆反运动中,读者与作者实现交融会意,形成情感共鸣。
D.相比形象思维,读者在进行二度创造时更需要用逻辑思维去评价作品,逻辑思维更有利于作品的再创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引用《孟子》中的话提出观点,然后再进行逐层分析,最后总结全文,结构严谨。
B.文章第二段运用心理学原理阐释“以意逆志”理论,便于读者理解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C.文末引用马克思的话,形象生动地论证了鉴赏主体拥有鉴赏力这一“本质力量”的重要性。
D.文章大量引用古今学者的相关论述,论据翔实,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玉绅认为不同的读者对《西游记》的解读也不同,这个观点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相类似。
B.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以心会心”说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多次双向逆反运动能够促使艺术活动不断产生。
C.想象可以丰富原创作品的“简”,补充原创作品的“缺”,改造原创作品的“错”,给读者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
D.只有勤于思索、又具备鉴赏经验的读者,才能够具备“本质力量”,拥有鉴赏力,从而对作品进行二度创造。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作为近年来最火的科技突破之一,AI(人工智能)也渗入在写作领域。
山东省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徐清源认为,“只要有足够多的大数据,AI写作一定会战胜人类的文学写作”。而作家李振声认为,AI写作不足为惧。“文学创作是一种以情景体验、形象思维为特征的脑力劳动,要通过人的智慧进行巧妙的艺术构思,来强化感情、宣扬感情。而人工智能就是一种工具,无法取代人们有感情的思维活动。作家创作还要靠生活,靠丰富的想象,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