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0260字,答案扫描。

  河南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年级1月联合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8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新史学中最常见的两种历史研究方式是科学实证与文化阐释,前者旨在建立历史事实之真或寻求历史演变之理,后者则以探寻历史之意义或彰显切实之史识为目标,此二者可谓中国新史学之“双轨”。中国新史学正是沿此“双轨”向前发展的。立足于此“双轨”,中国新史学在研究的各方面有最具特色的“八大家”。他们分别是:最早倡导用科学精神、方法治史的梁启超,最具科学实证精神并首倡“二重证据法”的王国维,最为“博学通识”并精于考据的陈寅恪,最讲求“科学方法”并将其运用于“整理国故”的胡适,最具科学“疑古”眼光并最善用“假设与求证”方法于“古史辨”的顾颉刚,最重史料和史学科学化并倡导“史学即史料学”的傅斯年,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探寻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郭沫若,最具文化眼光阐释历史并倡导“以士释史”的钱穆。
  科学实证与文化阐释,这两种不同的历史研究的方向与路径,展示了中国新史学研究的多元面相。中国新史学的多元面相中自然还包含了那些是实证但非源于科学、是阐释却非基于文化的各种研究路数。虽然存在科学实证与文化阐释这两种不同的历史研究路径,但二者之间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融通的。以文化阐释为基本特征的钱穆新史学与以科学实证为主要特征的梁启超、陈寅恪等人的新史学之间有很多思想和主张都是可以融会贯通的。钱穆主张历史研究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之观点与梁启超的“和合主、客二观”的新史学观,以及钱穆强调“史意”及历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与梁启超所言“历史的目的在将过去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及著书宗旨应“以为经世之用”的史学思想,都是非常契合的。钱穆与陈寅恪两位史家同样都极具“博学通识”,而且两位同样都主张历史考证须以“通识”为基础,而“通识”又须建立在“博学”之基础上。此外,钱穆基于文化的历史观,认识到中国古代以文化而不以血统来区分民族。钱穆认为:“在中国人观念里,本没有很深的民族界线,他们看重文化,远过于看重血统。只有文化高低,没有血统异同。”与钱穆一样,陈寅恪也特别注重从文化角度来剖析历史。他在探讨隋唐制度渊源问题时,注意到一个现象,那就是北朝以文化而非种族来划分胡汉。可见,科学实证与文化阐释,本是历史研究的两种不同路径,二者之间并无根本性的冲突与对垒,其在治史观念与方法上亦可做到相互补益,相得益彰。
  钱穆主张历史研究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反对纯粹客观主义的历史认识论,其新史学以文化阐释历史为路径,这对科学主义历史学能起到一定程度的纠偏效果。不过,钱穆史学思想中主观性的文化阐释与旨向客观的科学实证的研究理路之间毕竟构成了一种张力,应该如何调适这种张力,是历史认识论研究中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而且,需加注意的是,钱穆的历史观以文化为基础,有鲜明的国族立场,加上其过分热切的经世用意,造成其史学思想带有明显的文化民族主义倾向。
  (摘编自谢进东《科学实证与文化阐释:中国新史学之双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钱穆和陈寅恪都是极具“博学通识”的历史学家,提出了博学是通识的基础、通识是历史考证的基础等主张。
  B.钱穆认为中国人原本没有很深的民族界线,区分民族更重文化差异而非血统。这与陈寅恪的观点基本一致。
  C.钱穆主张的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史学研究观对科学主义历史学有一定的纠偏作用,但这种主张产生了不少消极影响。
  D.钱穆的历史观以文化为基础,国族立场鲜明,并且过分强调经世用意,致使其史学思想带有文化民族主义倾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先提出中国史学研究的双轨以及形成的多元面相,进而阐释双轨的融会贯通,论证思路清晰。
  B.文章列出中国新史学双轨中最具代表的“八大家”,在两相比照中凸显科学实证与文化阐释的特点。
  C.文中举钱穆与陈寅恪的例子意在证明文化阐释与科学实证的史学观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可以融会贯通。
  D.作者采用辩证思维,列举钱穆的例子进行论证,既指明了其观念的价值,也指出了不足之处,论证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论是源于科学的实证还是基于文化的阐释,甚或是较有影响的“八大家”,都可纳入“双轨”研究体系之中。
  B.为使科学实证与文化阐释相互融通,提倡用科学精神、方法治史的梁启超提出了“和合主、客二观”的主张。
  C.尽管在历史学研究中,钱穆与陈寅恪的主张有差异,但在对北朝时期胡汉关系的研究与结论上二人基本一致。
  D.作者对新史学研究后认为,只有把追求科学实证与文化阐释进行完美结合,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史学研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微旅行”模式消费群体更有宽度,除了当地旅行社传统短途组团游人群外,还涵盖了不同的社会群体,比传统模式旅游主体更加多元化。
  “微旅行”在目的地选择上没有固化的边界,既包含放松身心的城市周边游、乡村体验游、网红地打卡游等短线旅游目的地,也包括城市商超购物、博物馆里观展、演艺剧场看戏、酒吧茶杜小聚、公园湿地漫步等随遇而安之地,具有明显的“去景区化”特质,更加突出了旅与行的生活化,心之所向即为景,行之所到即是游。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