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6530字。

  泸州市高2020级高二上学期末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1卷阅读题(共6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主要出自1986年发现的两个祭祀坑。虽然目前尚未发现生产这些青铜器的作坊,但由这一青铜器群的庞大数量和鲜明的地域特点,可以推定它们是在当地生产而非城外传入。如此,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制造技术的渊源便是一个关键问题。
  ②在成都平原,早于三星堆文化的宝墩文化已出现了成批的城址,但并没有发现青铜器或与青铜器生产相关的遗迹。目前所见的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明显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不仅如此,青铜器的生产及产品还具有被社会上层严格专控的特征,即青铜制品被集中用于宗教或祭祀活动。如此种种,均显示出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是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制造的,很可能成都平原的青铜器生产技术也是突然出现,而非在本地逐渐发展起来的。
  ③目前在成都平原发现的时代更早的青铜器,应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4件长方形青铜牌饰。1976年在高骈乡出土的1件嵌有绿松石,1987年在真武仓包包出土3件,其中有1件也嵌有绿松石,嵌绿松石的铜牌饰见于二里头遗址和甘肃天水,在国外还藏有多件。在新疆哈密则发现有未嵌绿松石的铜牌饰。研究认为,成都平原的铜牌饰与新疆哈密的牌饰联系更为紧密,而镶嵌绿松石牌饰的起源地可假定在河西走廊,岷江流域和白龙江流域则是沟通四川与河西走麻的两条通道。三星堆遗址除这4件牌饰外并无其他同时期铜器,这类牌饰与后来的三星堆青铜器也缺乏关联,因而它们可能是从西北传入成都平原的早期青铜制品。
  ④如果早期的青铜制品有可能从北方传入四川,那么铜器生产技术也有可能沿同样的路,从北方传入。学界将三星堆的青铜文化与西亚青铜文化进行了比较。有研究认为,除了大型青铜人像、青铜神树外,还包括黄金面罩等,在类别和艺术风格上都与西亚的同类发现相近,因而三星堆青铜文化可看作是在本地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原商文化和西亚古老文明因素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型文化;文化传播的路线可能是由西北到西南,也不排除是经印度舶来的可能性,与云南以及印度次大陆的联系也被论及。
  ⑤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制造技术来自于北方的假设,首先与公元前第二、三千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背景相符。西亚是世界上冶金术最早起源的地区,西亚与古代中国一直存在着文化交流。最新的考古发现之一如甘肃张披的西城驿遗址,那里可能是河西走廊的一个冶金中心,有比较发达的冶金业。如此,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生产受西北地区影响是完全可能的。三星堆的青铜器中还存在锻打技术等,与中原商文化的主流技术也有不同,但却可能和西北地区有关。而由我国北方到西南的半月形地带,正好也在东西文化交流的路线上。
  ⑥其次,这一推断也与成都平原史前文化发展、演变的背景相符。近年来,在岷江上游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都存在与甘青地区史前文化相关的文化因素。基于这些考古发现,学界先后提出一些新认识。如认为宝墩文化很可能与岷江上游的马家窑文化有关;成都平原目前所见最早的文化是来自西北的仰韶文化晚期类型,同时受到了来自峡江地区的大溪文化的影响;由岷江上游来的人群最初进入成都平原时主要在北部活动,随后向平原的腹心地区移动,并最终使社会向复杂化方向演进。如果史前时期的人群移动和文化传播是由岷江上游到成都平原,那么随后的青铜制品和制造技术也可以沿同样的路线从西北进入成都平原。
  ⑦青铜器制造技术的南方路线不甚清晰。虽然在三星堆遗址出土大量象牙和海贝,云南地区的青铜文化与三星堆文化的确具有某种相似性,云南也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然而在云南并未发现与三星堆文化同时期的青铜器。而且,南线并不具备前述使北线显得更为合理的两大传播背景。
  ⑧除以上线索外,也不能忽视三星堆的青铜器制造技术受东方影响的可能性。学术界早已提出商文化由中原传至长江中游,再溯江传入成都平原。既然三星堆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青铜器存在这种明显联系,那就不能排除其制造技术受东方影响的可能性。不过,三星堆与长江中下游相似的铜器主要相当于殷墟时期,时代较晚。
  (施劲松《三星堆文化的再思考》
  1. 下列有关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形状和结构特点,可以推定它们是在当地生产而非域外传入。
  B. 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制造技术之所以成为一个关键问题是因为这种技术是域外传入。
  C. 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青铜器的生产及产品被社会上层严格专控。
  D. 三星堆文化中的青铜器文化是一种复合型文化,可以在西亚找到与之相同的艺术风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用“很可能”“可能是”“有可能”等词语来对自己的观点表述作出限制,用语比较准确。
  B. 文章围绕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制造技术的渊源展开论述,先总述再进行分述,形成了总分结构。
  C. 第3段通过推理得出了4件长方形青铜牌饰可能是从西北传入成都平原的早期青铜制品的结论。
  D. 文章广泛采用他人研究成果,且多用假设推定,其结论经不起推敲,所以作者多采用模糊性表达。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三星堆的青铜器制造技术传入路线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我国北方到西南的半月形地带处在东西文化交流的路线上,在东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三星堆的青铜器制造技术可能由北方传来。
  B. 如果史前时期的人群移动和文化传播是由岷江上游到成都平原,那么三星堆的青铜器制造技术也可沿此路线从西北进入成都平原。
  C. 虽然云南地区的青铜文化与三星堆文化具有某种相似性,但因没有同时期的青铜器,所以三星堆的青铜器制造技术南线传入是不可能的。
  D. 三星堆与长江中下游相似的铜器时代较晚,但因有文化交流传播为背景,就不能排除三星堆的青铜器制造技术受东方影响的可能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A.“根据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形状和结构特点”错误,原文是“由这一青铜器群的庞大数量和鲜明的地域特点,可以推定它们是在当地生产而非城外传入”。
  B.“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制造技术之所以成为一个关键问题是因为这种技术是域外传入”错误,由“由这一青铜器群的庞大数量和鲜明的地域特点,可以推定它们是在当地生产而非城外传入。如此,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制造技术的渊源便是一个关键问题”可知,之所以成为关键问题是因为“它们是在当地生产而非城外传入”。
  C.“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错误,原文是“目前所见的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明显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
  故选D。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轼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