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030字。

  德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第二次监测
  语文试卷
  说明:
  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共10页。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本试卷满分150分,150分钟完卷。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中国的文明形态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这是人类文明形态发展史上的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五大文明建设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具有内在一致性,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根本方略和重大任务。
  以五大文明建设为标志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所进行的艰难探索和伟大创造。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到提出建设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再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从“小康社会”到“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到涵盖政治文明在内的“三个文明”,再到涵盖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五个文明”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探索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和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胆识和实践本色。
  在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进程中,文化自信鲜明展现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成为五大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重要支点、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们党100年来所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深深地融入现代化强国建设过程之中,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美学风范,使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为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思想引领、美学价值和智力支持。
  五大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统筹协调推进,深刻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相生、融通共荣的思想和智慧。五大文明建设是一个完整的具有内在永续运动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运行系统。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着丰富和深湛的整体辩证法思想,强调“物无孤立”“大道无垠”的互联整体观,“万物皆化”“变不失常”的发展变化论,“物生有两”“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说,“执两用中”“中和为用”的中庸和谐观,反对死板教条,提倡“当为”,与时俱进,锐意革新。五大文明建设是相互协调、相互共进的系统发展。“五位一体”之“一体化”思维和战略,铸就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锦绣前程,既造福中国,又惠及世界,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编自李明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华文化特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创造了人类文明形态发展史上的奇迹。
  B.我们推动五大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五大文明建设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具有内在一致性。
  C.在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进程中鲜明地展现文化自信,是五大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重要支点、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源泉。
  D.五大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统筹协调推进,能深刻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相生、融通共荣的思想和智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二段引用习总书记的话,表明我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推动五大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B.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既回顾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过程,又赞扬了中国共产党的担当和创新精神。
  C.第四段论述了文化自信与五大文明建设的关系,强调了文化在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全面赋能作用。
  D.第五段重在论述五大文明建设是一个相互协调、相互共进的运行系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决定着我国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与其他国家不同。
  B.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就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五大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后的艰难探索和伟大创造。
  C.在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进程中,文化自信的重点是增强我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D.五大文明建设是相互协调、相互共进的系统发展,绝不是突出某一方面而削弱其他方面的片面发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三星堆遗址得名于清代《汉州志》:“广汉名区,雒城旧壤……其东则涌泉万斛,其西则伴月三星。”遗址最早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1934年,原华西大学美籍学者葛维汉进行了第一次发掘。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文物部门重新启动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1986年发现一、二号“祭祀坑”,出土珍贵文物千余件,多数文物前所未见,揭示了一种全新的青铜文化面貌。1987年,考古工作者提出“三星堆文化”命名,推断其年代相当于夏代晚期至商周之际。
  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家文物局指导四川省开展大规模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不断明确三星堆遗址分布范围、结构布局,逐步廓清了三星堆文化分布范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