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0660字,答案扫描。
2021-2022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测试时间:150分钟 卷面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彳艮早就有博物的观念,这种观念讲究见多识广、通晓众物,如晋代张华的《博物志》,就包括山川 地理、飞禽走兽、人物传记、神话古史等知识,其中只有前两类属于“博物学"的知识范畴。简言之,博物 学所考察的对象,与传统训诂学门下的"名物学"相类,但是其目的多是为了“利用厚生资博识而利民 用而名物之学目的是为"推阐丈意"服务的。
《诗经》既是伟大的文学作品,也有着丰富的博物知识。孔子认为读《诗经》不仅“迩之事父,远之事 君'',而且可以“多识于草木鸟兽虫鱼之名《诗经》无疑给人们打开了一个丰富的动植物世界,在现存 305篇中,涉及的植物有143种,动物109种。这些动植物是后人研究《诗经》博物学的基础。
植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诗经》的全部诗篇中,有153篇提到过植物。《诗经》中出现的植物 篇数以'‘桑"为最多,达20篇;其次为黍类,有17篇;枣树排在第3位有12篇。《诗经》中出现的植物可以 分为食用类、经济类、观赏类等,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此外《诗经》中的植物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 域性。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的部分诗篇,反映了前后大约五百年的社会 面貌,诗中出现的植物也具有时代的特点。《诗经》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六种植物分别是:桑、黍、粟、棘、 麦、葛。其中桑和葛是经济作物,主要用途是提供纺织材料,黍、粟、麦是粮食,棘则是果树。桑树在《诗 经》时代曾经广泛分布于华北平原,是整个丝绸业的基础,“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可 以衣帛矣"(《孟子•尽心上》),在以“耕织"为主要特征的小农经济社会里,是很重要的经济树种。当时 有大面积的桑田,因此女子采桑、桑田幽会……成为《诗经》大量描写的场景。先秦时代,葛衣、葛巾均为 常见服饰,《韩非子•五蠹》记载,尧“冬日魇裘,夏日葛衣今天,丝绸依然是高档衣物的重要面料,而 葛则几乎完全退出了人类服饰的舞台。
《诗经》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其中描写的植物也具有典型的华北地区特色, 如前述的黍、粟、麦即为黄河流域特有的粮食作物。梓木素有“木王"之称,宋代已经称呼牡丹为“花王", 梓木为“木王”。梓木材质优良,用途广泛,可以制作器具、乐器、造船以及雕版印刷用材等。梓树在先秦 时曾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是一种有着极强的文化内涵的树种。《诗经•小弁》云:“维桑与梓,必恭敬 止。"意思是“父之所树,己尚不敢不恭敬"。后来用“桑梓"来指代故乡,就是承继这种文化传统。
《诗经》是中国古代博物学的重要源头,其丰厚的博物知识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博 物之君子,其可不惑焉"(刘秀:《上〈山海经〉表》),提倡博物学不仅在于对"草木鸟兽虫鱼"等知识的挚爱 和追求,更是一种志趣和情怀。在人和自然冲突加剧的今天,重视以《诗经》博物为代表的中国植物博物 传统,更有利于人们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然持久共生。
(摘编自吴志浩《〈诗经〉中的草木世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博物学与传统训诂学门下的名物学相似,但两者的目的不同,前者多是为了“博识而利民用”,后者 是为“推阐文意”服务的。
B. 《诗经》内容丰富,孔子认为读《诗经》不仅可以明白侍奉父母和君主的道理,而且可以认识很多“草 木鸟兽虫鱼之名
C. 桑是《诗经》时代丝绸业的基础,当时有大面积的桑田,因此在《诗经》里出现了大量描写女子采桑、 桑田幽会的场景。
D. 桑是重要的经济树种,梓被称为“木王”,它们都具有典型的华北地区特色,因此后来桑梓合称,用来 作为故乡的代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开头对博物学、名物学进行比较,是为了说明研究《诗经》中的“草木世界”属于博物学范畴,而 非名物学范畴。
B. 文章主体部分运用“总一分”的结构方式,论述了《诗经》中的植物除了多样性,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和地域性的特点。
C. 文章不但详细论述了《诗经》中丰富的博物知识,而且指出了中国植物博物传统在人和自然冲突加 剧的今天的现实意义。
D. 在论述《诗经》中的草木世界的过程中,文章论证手法灵活,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因果论 证等论证方式。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经》为人们打开了一个丰富的动植物世界,其中的动植物可以分为食用类、经济类、观赏类等,都 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B. 《诗经》时代,桑与葛都是经济作物,主要用来提供纺织材料,丝绸因为档次高至今仍被使用,葛因档 次低而退出历史舞台。
C. 《诗经》产生的时间集中在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产生的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描写的植物也具有 相应的时间、空间特征。
D. 《诗经》是中国古代博物学的重要源头,它丰厚的博物知识使其成为伟大的文学作品,也为中国传统 文化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模
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 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这些年来,一位位高技能人才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