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290字。
东湖高新区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国家繁荣发展的根基。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推广普及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强语言文字法治建设、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等方面作出全面系统部署,对于传承发扬中华语言文化、推进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办名义下发的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水平持续提升,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进一步传承弘扬,国际中文教育蓬勃发展,语言文字工作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为发展教育文化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统一、提升国家软实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语言文字“日学而不察、日用而不觉”,是事业发展的记录仪,也是观察时代的显微镜。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仍然存在,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创新还不完全适应信息化尤其是人工智能发展需求,互联网等各类新媒体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和管理有待加强。正因如此,《意见》紧跟时代潮流,回应社会关切,围绕服务大局、服务人民、推广普及、提高质量、遵循规律、分类指导、传承发展、统筹推进的原则,制定了到2025年和到2035年两个时间段的目标,锚定了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
《意见》的主体部分,明确了加强新时代语言工作的五项任务和十五项重点举措。比如,针对普通话普及的问题,明确“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再如,在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方面,要求“加强对新词新语、字母词、外语词等的监测研究和规范引导”充分理解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积极探索创新多元化的实施手段和宣传方式,才能推动《意见》制定的目标任务落地生效,推进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取得更大发展。
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在创新与守正的辩证中发展,在传统与现代的激荡中进步,语言文字的河流就会奔腾不息,党和国家的事业就能欣欣向荣。
(摘自田宇《推进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取得更大发展》,人民网2021年12月2日)
材料二:
中国的语言规范活动历史悠久,可上溯至周秦;现代语言规范活动起于清末,语言统一,开启民智,救亡图存。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话的推广普及、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布实施,使语言生活管理渐趋合法化,实现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步入21世纪后,社会环境变化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社会语言生活日趋多元,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不仅关乎个人发展、文化进步,而且关乎社会稳定、国家安全。语言规范问题也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从当代认知科学角度出发,语言规范不仅关系个人的语言本能,还关系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即语言至少在两个层面上本体性存在:个人的认知系统和社会结构。因此,一定程度上来讲,语言规范是一个社会认知问题。语言规范,对语言使用者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适应性和趋同性。因为语言不仅可以表征社会现实,而且也可以参与构建社会现实。换言之,语言可以表征社会运作的基本方式,是人类对社会现实的一种“集体意向性”表征;语言也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其可被理解为世界运作方式中完全可操作的部分。
语言规范的双重角色不仅关涉价值判断,而且关涉世界的运作方式。认知语言学家彼特•哈得指出,语言规范具有评价性和构成性双重角色。语言规范的构成性体现为社会成员彼此在共同活动中的角色。如同足球比赛需要依靠双方队员对比赛规则的共同遵守一样,交际双方需要共同遵守语词所表达的语义。这种构成性角色多体现为所有言语活动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它基于个人认知系统,又是社会互动的产物。倘若交际双方任意一方只坚持自己对词义的理解,就如同足球队员坚持用手接球一样,语言就会不复存在。
语言规范的评价性体现为人们对事物好坏和对错等的评价,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好坏之评价,语言学家对名人演讲的用词有恰当与不恰当之评价。与语言规范的构成性角色不同,评价性角色具有主观性,它往往与威望、规范相关联,标准和非标准的区分是其典型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区分恰恰道出了语言规范和变异的问题。语言的发展必然会造成对其规范的偏离,即发生了语言变异。但语言变异也依赖于社会成员的共同理解和构建,规范和变异共存是语言的基本生态。因此,语言规范的双重性角色体现了其两面性,即构成性和评价性,前者关涉社会的运作方式,后者关涉价值判断。
(摘自马俊杰《语言规范是一个社会认知问题》,《光明日报》2021年11月2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意见》,对于传承发扬中华语言文化、推进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展现国家文化的魅力。
B.《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办名义下发的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性意见。
C.当前仍存在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不充分的现象,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创新还不完全适应信息化发展需求,各类新媒体语言文字使用不够规范。
D.《意见》的主体部分,紧跟时代潮流,制定了2025年到2035年的目标,明确了加强新时代语言工作的五项任务和十五项重点举措。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言文字是事业发展的记录仪,也是观察时代的显微镜,加快推进其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
B.语言至少在个人的认知系统和社会结构两个层面上本体性存在,因此,语言规范就是一个社会认知问题。
C.交际双方某一方只坚持自己对词义的理解,就像篮球队员坚持用脚踢球一样,违背了语言规范的评价性角色特点。
D.导演对演员的台词用语进行反复磋商、修改,直到感觉非常规范妥帖才行,体现了语言规范的构成性角色特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新时代语言工作的具体任务和举措”的一项是(3分)
A.面向语言文字工作战线干部、大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相关行业系统从业人员等开展培训。
B.完善语言文字规范体系和标准体系,建立国际中文教育相关标准体系,做好规范标准的发布实施、评测认证等工作。
C.强化对各类新媒体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和管理,坚决遏阻庸俗暴戾网络语言传播,建设健康文明的网络语言环境。
D.传承发扬中华语言文化、推进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取得更大发展,展现国家的文化实力、魅力和民族凝聚力。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新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增收录了“低碳”“粉丝”等网络词汇;而有不少行业却推出了行业不规范或禁忌用语,如“终生无‘汗’”(空调广告语)等。请结合“语言规范的双重角色”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些现象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送牛
废名①
今天小林要接到一匹牛儿,紫绛色的牛儿,头上扎一个彩红球。
照习惯,孩子初次临门,无论是至戚或好友,都要打发一点什么,最讲究的是牛儿,名曰“送牛”。
即如我,曾经有过一匹,是我的外婆打发我的,后来就卖给那替我豢养的庄家。
刚好小林新从病愈,特地趁这日子送去贺喜他。
送牛的自然也是三哑②,他打扮得格外不同,一头蓬发,不知在哪里找得了一根红线,束将起来。牵牛更担一挑担子,这担子真别致,青篾圆箩盛着二十四个大桃子。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