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共25张,教案约3520字。
《谈中国诗》教案
授课人:李文江
【知识目标】
体会文化随笔特点,品味作者的说理艺术,掌握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能力目标】
学习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理解作者观点;并对其他中外诗歌进行鉴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提高学生对中国诗歌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重点、难点】
一、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中国诗歌发展一般规律,把握中国诗歌的特点,准确理解作者的文学观点。
二、学会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鉴赏中外诗歌并证明自己观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 点拨法 练习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带着学生将小学到高中学过的诗吟诵一两首。
问:对中国诗歌的印象是什么?
……
二、以导学案的方式回忆文本。
1、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
主要著作: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长篇小说:《围城》
文论集:《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
2、写作背景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3、字音字词
4、文章脉络
三、分析比较中西诗歌的差异,总结中国诗歌特征
1、提问:作者论诗的立场(方法)是什么?针对什么情况提出来的?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含义?
——不是文学比较,而是联系性地看不同国家的文学,并不是比较高低和区别,这里的“比较”是比较意识,比较思维,重在联系地看问题。
2、自主学习环节,教师适当点拨:
(1)问:在预习的基础上,分析文章从几个方面探讨了中国诗与西洋诗的区别与共同点。
——发展史、篇幅、韵味、风格、内容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a、找出中国诗歌的特点;b、联系你所知道的诗歌来谈一谈;c、以抢答的形式发言。
发展史(1、2组)
特点1:没有史诗,中国最早的诗歌是极为成熟的抒情诗
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抒发爱情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抒发从军的悲哀与无奈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抒发忧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