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000字。
亭台楼阁 体会古人劳动智慧的结晶
——中国建筑的特征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从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到今天摩天大楼的拔地而起,建筑见证了人类的生活,建筑也辅助了人类的发展。中华文明五千年,留下了大量的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古代建筑,需要我们研究、学习、借鉴。
本文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的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上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文章体现出谨严的结构美,表达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学习目标】
1. 理清文章的说明脉络,归纳内容要点,总结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
2.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学习本文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特色。
3. 了解相关建筑知识,激发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学习本文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特色。
难点:了解相关建筑知识,激发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情境任务】
建筑,被称之为凝固的乐章、石头的书、艺术的载体,集建筑结构、造型彩绘、壁画、雕塑等于一身。中国的古建筑,是文物类型中体积最大、数量最多、保存各种艺术品文物最为丰富的一种。它们不仅以优美的形象装点祖国锦绣的河山,而且以它们发展的经历诉说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成为一本用木头砖石写成的史书。
请你尝试和同学交流一下自己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新发现。
【学习活动】
活动一:研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学习提示:抓住每一段的关键词句,构建思维导图。
一(1、2):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阐述中国建筑的影响。
二(3~13):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三(14~17):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
四(18~20):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和继承性。
活动二:合作探究,重点突破
中国建筑的 九大特征是什么?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活动三: 阅读文章,理解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 等概念的涵义
活动四: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可译性:可以互相翻译。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
这是用语言和文字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