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1930字。
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命题、审题:高一年级语文组
【注意事项】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钱钟书先生的《谈交友》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时髦的学者不需要心,只需要几只抽屉,几百张白卡片,分门别类……但得抽屉充实,何妨心腹空虚。”这段话放在十年前,恐怕仍然会为许多学者认同,只不过揶揄的对象由“卡片”变成了“数据库”。然而,在数字时代汹涌而来的今天,是否可以重审这一问题:当下的文艺研究需要“数字”吗?
在“数字人文”被命名之前,人文学者已经在人文和计算相结合的领域做过许多有益的探索。最早的起点发生在阐释学和语言学领域。1949年,意大利神学博士布萨开始借助计算机处理阿奎纳的神学著作,依靠穿孔卡片编纂规模庞大的语词索引。这一创举历经30年终于告成。作为神学和文学研究的传统,类似规模的语词索引编纂工作常常需要耗费一位、数位乃至于数十位学者毕生的精力,布萨开创了语言自动处理的先河,极大缩减了索引编纂的工作量。而在今天,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同样的工作甚至可以在以月计算的项目周期中完成,更为高效。
新世纪以来,“数字人文”的提法逐渐为学界所接受。这一时期,莫莱蒂提出的“远读”理论常常用以解释研究者在与字句、文本和具体现象拉开距离之后,借助大数据,于更大比例尺中所观察到的趋势与概貌。这体现出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优势——在处理巨量文本信息时,运用技术手段显然比经验阅读更客观、准确。莫莱蒂对《哈姆雷特》人物关系网络的可视化分析实践,也与另一个“数字人文”的重要研究方法相联系,即借助数字方法发掘和呈现的“社会网络”研究。我们知道,通过追踪文本内外的,有可能发现被遮蔽的关系、联结关键人物及事件。这一谱系的编织如果受限于问题提出者掌握的材料,则很可能堕入自我建构的循环。当然,这一实践并不必须依赖数字技术辅助,莫莱蒂最初也曾手工绘制人物网络,并据此发现了其中的“死亡三角”关系。但数字技术显然可以为这类研究提供更丰富的可能。
在文化研究和艺术史等更为前沿的领域,数字技术带来的革新不仅在于研究工具与理论的创新,甚至已然带来研究对象和范畴的改变。例如,新兴的概念史研究与自然语言处理、艺术史等领域相结合,可以生发出对人物关系谱系“数字艺术概念史”的考察。而在传统的文学、历史等人文学科内部,基于跨领域、跨专业合作的数字人文研究也悄然改变着学术生态,同时又会带来学科归属、合作机制、人才培育方面的思考与讨论。“数字人文”的出现不仅关乎技术,也关乎时代底色。
综上可见,“数字”之于文艺研究即便不是必需,显然也提供了多样的可能性。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回应钱钟书先生对“卡片学问”的担忧呢?在任何一个时代,学者若仅仅以检索拼凑为能,而不知考镜源流,都是不可取的。如果说有什么是当下研究中的“必需”,相比于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许更重要的是依赖人文积累提出问题的眼光。将数字技术引入文艺研究不但具有可能性和必要性,而且必将推动文艺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进步,成为未来回顾我们这个时代的文艺理论时,不可忽视的特色与亮点。
(摘编自严程《文艺研究需要“数字”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文学者在人文和计算结合的领域所做的有益探索,最早发生在阐释学和语言学领域。
B.“数字”可以使文艺研究更加高效,可以让巨量文本信息的处理结果更为客观、准确。
C.无论在前沿领域,亦或在传统的学科内部,数字技术都带来了研究对象和范畴的改变。
D.数字技术的出现不仅关乎技术,还能呈现出我们这个时代文艺理论的时代特色与亮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援引钱钟书先生的说法,引出了文艺研究是否需要“数字”的论题。
B.文章第二段采用对比的论证方法,意在证明布萨开创语言自动处理先河的意义。
C.文章第三段以莫莱蒂的实践为例,阐明数字技术为相关研究提供更丰富的可能。
D.文章先引出论题,再从三个方面分析问题,最后一段解决问题,论证思路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钱钟书先生的话放在十年前恐怕仍会被许多学者认同,可见当时的许多学者并不认可依赖数据库进行文艺研究。
B.人物关系谱系的编织会受限于问题提出者所掌握的材料,因此这类研究的成功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发掘与呈现。
C.考虑到数字技术已经带来并即将带来的各种改变,学者们应该清醒地认识现状,积极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D.文艺研究需要“数字”,但想用好“数字”的学者绝不能以此取代勤勉读书,而应借此来拓宽视野、提出问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中国共有56项世界遗产,位于全球前列。然而在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当下,年轻人对遗产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对遗产资源的关注度还有待提高。如何挖掘遗产的当代价值,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丰富的遗产资源,是一个宽泛又关键的命题。
为此,《南方周末》与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苏明明做了一次访谈。
记者:很多遗产资源当年的功能已经不存在了,它们在当代社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