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9520字。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8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1-4。
  材料一:
  孔子是儒家“诗教”的创始人,“诗教”一词出自《礼记•经解》:“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自“诗教”产生以来,对其探源阐释的内容颇多,将孔子的诗教与其门人対其思想进行阐释的《礼记》结合到一起来看,其核心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那就是尊德性与道问学。
  “尊德性”的“德性”,具体体现为圣人之性,是君子必须遵守的。简单地说,“尊德性”就是肯定人的德性是本来就有的,但由于为物欲所蔽,“人之本心不明”,因此必须通过“诗教”时时“去此心之蔽”,以保持德性的不堕落。孔子“诗教”所谓“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而所谓“正”者,体现在《诗经》中便是“仁”“礼”和谐。儒家“仁”的本质就是维护等级之礼、法规之礼、人际之礼、为人之礼,二者在《诗经》中和谐统一。孔子盛赞“《诗》之好仁如此”,就是他“诗教”中“欲仁”“闻道”价值取向的表现。
  “道问学”则是指君子通过问学、求知达到至诚的德性境界。达到至诚的道德境界的途径只有读书致知,这个书就是以《诗经》为首的“六艺”。“道问学”是孔子对弟子实施《诗经》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孔子很多有价值的教学方法是他在具体“引诗”“论诗”的过程中提出来的。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其在《论语》中明确提出的三处“教”之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有教无类”(《卫灵公》),“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这三处“教”中,“有教无类”是孔子“诗教”的教学原则,《学而》是对入学弟子的要求,最有价值的是《述而》中的“四教”。这“四教”中,“文”是文献典籍,“行”是德行或实践,“忠”是忠义,“信”是信用。这“四教”既是孔子的教学内容,也是孔子因材施教而采取的不同方法。文、行是外在的,忠、信是内在的。
  孔子作为一个哲学家和教育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完整的教育理念。在他看来,“诗教”之真正目的是个体精神和永恒本性的形成,“诗教”之真正目标是培养“为政以德”的君子。就尊德性而言,它是一种形而上的思考;就道问学而言,它带有强烈的实用性和践履性,是形而下的技术。孔子的“诗教”思想,从“尊德性”与“道问学”两个方面发掘了《诗经》陶冶性情、培育伦理道德的教育功能,通过“人文化成”最终到达“内圣外王”,体现出一种“合内外之道”的精神境界和生存智慧。
  (摘编自刘恒《孔子“诗教”的核心观念》)
  材料二:
  在当下中国,我们学古诗文最重要的意义是可以探知自己的祖先从何而来,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诗文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也是不少的。不过它为何能保留几千年呢?我们对其既不能简单地否定,更不能简单地肯定。在这方面,“五四”时期的文化学者做出了很大贡献。很多人批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但是却忘了他们在“整理国故运动”中运用西方新方法来整理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为中国传统文化接续文脉。
  我觉得学古诗文首先要明白的是我们的学习是为了了解古人的情感、思想、意识,并非为了完全遵从他们。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会有历史感,会对今天的现实产生洞穿感。若是能培养学生対古诗文持续不衰的兴趣,引导他们入门,便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中小学古诗文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其为成人的古诗文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小学古诗文教育需要注重未成年人的受教心理,不可硬灌,要讲授在他们理解能力范围内的东西,这就要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恰当的把握。同时,最好主要讲授与喜、怒、哀、乐、惊、恐、悲等人类的共同情感有关的内容。此外,当今各类古诗文选本选入的篇目值得商榷,从低年段来看,量的问题可能解决了,但是质的问题还没真正解决,比如,如果把《孝经》和《二十四孝》等这样的蒙学读物选入读本,恐怕就无助于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同感了。在小学高年级古诗文选本中,抒情等情感性篇目偏多,选材应该更广博一些,应适当加入清晰且有逻辑的说明性文字,以便培养学生的理性认知能力。比如可选入《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水经注》等较为精练清晰的文字,应该让古文与科学、逻辑等方面产生联系,甚至可以选些商业性的文字,让学生们知道古人也在思考比较现代性的问题。
  此外,在教学上,同样要讲究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要有大量的阅读积累,这样今后才会有更深刻的体悟。当然,一味靠学生自己理解和感悟也是不行的,如果学生只是读而没有老师的指点,很难有质的提升。因此,古诗文教育要坚持学与教的有机统一,教师要在学生理解的难点和关键点上给予指导。
  (摘编自张胜强《古诗文学习的现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教”的核心观念包括“尊德性”与“道问学”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孔子对《诗经》教育功能的发掘,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
  B.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诗教”教学原则,其很多有价值的教学方法是他在具体“引诗”“论诗”的过程中提出来的。
  C.一些文化学者在“整理国故运动”中运用西方新方法来整理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换一种方法来为中国传统文化接续文脉。
  D.小学高年级的古诗文选本要更多地选择《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说明性文字,让学生知道古人也在思考比较现代性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之初,性本善”,德性是人本来就有的,但人仍需要通过“诗教”时时“去此心之蔽”,以保持德性的不堕落。
  B.在孔子看来,“诗教”的真正目标是培养“为政以徳”的君子,其本质是维护等级之礼、法规之礼、人际之礼、为人之礼。
  C.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学古诗文在当下中国最重要的意义是可以探知自己的祖先从何而来。
  D.学习古诗文的目的是了解古人的情感、思想、意识,不是要完全遵从他们,所以在学习古诗文时要取其精华。
  3.下列各项中属于“尊徳性”范畴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
  文本一:
  我们仨(节选)     杨绛
  自从迁居三里河寓所,我们好像跋涉长途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家,我们可以安顿下来了。
  我们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我们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或在院子里来回散步。阿瑗回家,我们大家掏出一把又一把的“石子”把玩欣赏。阿瑗的石子最多。周奶奶也身安心闲,逐渐发福。
  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例如阿瑗小时才五六岁的时候,我三姐就说:“你们一家呀,圆圆头最大,钟书最小。”我的姐姐妹妹都认为三姐说得对。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