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20700字。

  成都教科院附中2021-2022学年度下期半期考试
  高一 语文
  全卷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把对应得数字标号涂黑。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带走,把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研究魏晋玄言诗,不可忽略当时盛行的两个思辨:一是诗歌所要表达的深刻内容与语言文字自身的客观制约的矛盾冲突,即言意之辨;二是轻视品德修养而高扬才情的个性追求,即才性之辨。
  中国古人说“言为心声”,相信人的心思是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的。就诗歌创作而言,有“诗言志”之说,把言作为表意的基本方式和功能。因此,“辞达而已”的观点比较深入人心。但《老子》《庄子》却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等“言不尽意”的观点,使语言的表达功能受到质疑。尤其是魏晋时期.文人普遍倾向于认同老庄之学,因而“言不尽意”的观点一时占了上风,但魏晋文人明白,诗歌总是要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语言的不尽意性既可以让人们完全不在乎语言的使用状况,也可以使人们更加注重选择能表情达意的词语。前者干脆把《老子》《庄子》等文中的概念、词语直接引入诗歌,出现了充斥着理论词汇、刻板言理的诗作,如孙放的《咏庄子》和支遁的佛理诗。后者一方面热衷于玄谈活动,通过玄谈来锻炼语言能力,另一方面用客观意象,如山水等来表情达意,这就是陶渊明的一些田园诗、谢灵运的一些山水诗被人们视为玄言诗的根本原因。
  魏晋玄言诗虽然没有什么脍炙人口的作品,但它却是创作主体第一次思考诗歌表现的本体意义,寻求语言表达功能的本质突破,尽管这一切都是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展开的,但对诗歌创作行为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如果说汉末的时世变易引发了文学创作的自觉意识,那么,魏晋玄言诗则意味着诗歌创作本身开始了更深刻的本体意义的思考。
  从诗歌创作的主体看,魏晋文人普遍表现出轻视品德修养而高扬才情的个性追求,即才性之辨。此风张举于曹操之“唯才是举”,而突出表现为王弼、何晏等才俊之士的才德反差和浮辞游说,最后则发展为张扬才情,超越常规,以无待整饰的自然形态去展示或追寻本体的真实内涵。
  魏晋文人对个人才情的高扬,更体现在文学创作中。许多咏物赋都在竭力渲染物之珍奇绝异,如嵇康的《琴赋》。这些咏物赋借物之奇异来表达创作主体的超绝才情。
  那么这种超绝才情是什么呢?从现存的玄言诗及诗人情况来看,当时的诗人大都富有才学而且擅长思辨。《世说新语》所记录的辩难之言和玄谈之语,在我们今天看来,似乎并不具有多少理论建树,但从论辩的技巧中,我们仍能非常强烈地感受到论辩双方的才思。我们可以想象,魏晋诗人一方面为深邃的思理与苍白的语言之间的不和谐而煎熬;另一方面为他们所做的有关尝试即玄言诗的写作而得意,因为玄言诗可能不是最适合阅读的作品,但一定是他们个人才情得以充分展示的主要形式。于是,作品可能失败了,个人却胜利了。我们在阅读玄言诗时,可能不觉得有多少美感,但如果联系写作玄言诗的诗人当时的精神状态,就必然能体会到诗人那不屈的志气和横溢的才气。
  从文学发展史的眼光来看,魏晋玄言诗将表现的范围触及抽象的义理层面,又孜孜于寻求诗歌语言的最佳表达方式,这种类似于取火自焚的表现,反映的是诗人可贵的开拓精神和探险精神。我们今天读玄言诗,应该通过对言意之辨和才性之辨的深刻理解,认识玄言诗对于中国诗歌尤其是言理诗歌不断走向成熟的积极贡献。
  (摘编自马国栋《玄言诗创作中的言意与才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庄之学得到魏晋时期文人的普遍认同,导致“言不尽意”的观点一时占了上风。
  B.魏晋玄言诗最先思考诗歌表现的本体意义,寻求突破语言的表达功能,意义重大。
  C.魏晋文人虽然普遍表现出轻视品德修养,但更喜欢在文学创作中高扬个人的才情。
  D.虽然深邃的思理与苍白的语言之间不和谐,但魏晋诗人依然为写玄言诗而得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老子》《庄子》中的语句,有助于读者理解“言不尽意”和言意之辨的内涵。
  B.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接着从言意之辨和才性之辨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层次清晰。
  C.文章采用“就……而言”“从……看”等相关句式,对文字表述加以限制,语言严谨。
  D.文章第六段分析《世说新语》的内容,意在论述魏晋文人富有才学,并且擅长思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研究魏晋时期所盛行的言意之辨、才性之辨,是当今研究魏晋玄言诗的必然途径。
  B.陶渊明、谢灵运的一些诗歌被误作玄言诗,应该与魏晋文人热衷于玄谈活动有关。
  C.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使没有曹操的“唯才是举”,魏晋时期的才性之辨依然可能发生。
  D.深刻理解言意之辨和才性之辨,就能认识到玄言诗对于中国诗歌发展的积极贡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4~6各题。
  读懂“双减”政策
  材料一
  “双减”问题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源于教育生态的失衡。育人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双减”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紧迫,关键在于共识度不够,尚未完全转化为共同行动。其中既有校外培训的越位,也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到位。开展“双减”工作,就是要以快刀斩乱麻之势,拨乱反正,使学校、家庭、社会各安其位,学生、家长、教师各负其责,促进教育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家校协同到家、校、社协同,体现了新时期大教育观背景下育人生态的重构。从三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