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8010字。

  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三高考仿真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或IS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
  2.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卡面清洁和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至今日,新媒体艺术已经涉及一切艺术领域,涵盖所有艺术门类,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融合”与“跨界”。
  所谓“融合”即“艺的融合”,原本受到各自媒介限定与技术影响的各个艺术门类,在数字化的新媒体平台的作用下,彼此间产生了融合,衍生出新的艺术现象,艺术和艺术之间、艺术和非艺术之间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甚至被突破。这种融合具体表现为艺术媒介的融合、艺术语言的融合、审美意象的融合、审美体验的融合。我们用“多媒融合”这一概念来概括新媒体艺术的这一基本特征。
  “多媒融合”,字面意思是多种信息媒介的融通整合。其技术背景是数字化的新媒体,不仅可以记录、还原视听形象信息,而且可以记录还原包括味觉、嗅觉、触觉和运动感觉等感官属性信息,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息记录语言,能实现艺术形象记录和造型语言的最终统一。因此“多媒融合”的深层含义是指,新媒体实现了艺术形象和造型语言的最终统一,从而建构了一种多媒融合的艺术语汇,搭建起了一个多媒融合的艺术平台。
  所谓“跨界”即“人的跨界”,也就是艺术主体的跨界行为,既包括非艺术家跨界到艺术领域,也包括某一门类的艺术家跨界到其他艺术门类,还包括艺术创作主体(艺术家)与接受主体(欣赏者)之间的跨界。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第一波新媒体艺术实践主要是被新思潮而不是被新技术催生的。当然,凡事不可一概而论。中国新媒体艺术中的跨界现象的背景既包括新媒体技术的推动,如互联网之于网络文学,也包括西方新媒体艺术的影响,如电子音乐、新媒体舞蹈等。
  新媒体艺术跨界的向度包括向内的内涵式跨界与向外的外延式跨界。以电子音乐为例,内涵式跨界主要表现为从“乐音”到“噪音”声音的拓展以及从“调性”到“无调性”的音乐手法与类型的突破。但尽管出现了拓展与突破,它仍然属于音乐艺术范围内的跨越,并未突破音乐的边界。而外延式跨界则表现为从听觉到视觉、从时间到空间的跨越和突破,已经超越了音乐艺术的边界,跨进了其他艺术领域。如作曲家程伊兵的《乐中书》就是这种跨界的典型作品。作品将书法者现场书写苏轼《前赤壁赋》的动作通过传感装置控制电子音乐,与现场的“电子化”古琴演奏和人声吟唱等其他音乐声部进行现场合成,再现古战场惨烈的厮杀场面,演绎中国古代文人旷达悠远的怀古心境,而作品的视频投影则着力表现中国书法艺术的下笔、提笔、运笔的动静、轻重、疾徐、曲直等韵律变化,为音乐的表达提供了更细腻丰富的表情元素。
  我们应辩证而非绝对地看待新媒体艺术中的跨界与融合。它们是新媒体艺术的重要特征,却不是新媒体艺术的本质;它们是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但不是新媒体艺术的追求目标。当下,我国新媒体艺术实践中的“跨界”总体上还是在“守界”前提下的跨界,是在传统艺术门类框架下的跨出和跨进。而我国新媒体艺术实践中的多媒融合,总体上也停留在多种固有的艺术媒介语言的联合运用层面上,距离真正意义上多媒融合的新型艺术语言的要求尚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摘编自许鹅《融合与跨界:新媒体艺术的特征与发展趋势》,《文艺报》2022年1月10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媒体艺术的“融合”是“艺的融合”,是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多媒融合”是其基本特征之一。
  B. 新媒体可以记录、还原视听形象信息和感官属性信息,因而能实现艺术形象和造型语言的统一。
  C. 新媒体艺术的“跨界”,其艺术主体不限于不同门类的艺术家,艺术家和欣赏者之间也可以跨界。
  D. 当下,我国新媒体艺术实践中的“跨界”还局限在传统艺术门类框架下,总体上还是内涵式跨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三两段先概述“融合”的内涵和表现,再引出“多媒融合”的概念,最后重点阐述这一概念的深层含义。
  B. 第五段援用作曲家程伊兵创作《乐中书》这个事例,是为了论证“外延式跨界”具有更强大的艺术表现力。
  C. 文章结尾指出“跨界与融合”是新媒体艺术的重要特征而非本质,是趋势而非目标,是对前文的补充论述。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诠释了新媒体艺术中“融合”和“跨界”的含义、背景、特点等内容,层次明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新媒体艺术的“融合”与“跨界”已有20年历史,但距离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与“跨界”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B.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融合全息扫描等前沿技术,用舞蹈语汇演绎名画《千里江山图》,是典型的新媒体艺术。
  C. 新媒体艺术的“融合”一般只需要数字化技术的支持、催生,而新媒体艺术的“跨界”,还需要新思潮的推动。
  D. 内涵式跨界并没有突破某一艺术的边界,而外延式跨界则跨进了其他艺术领域,后者的艺术效果更具魅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总体上还是内涵式跨界”错误,文中说的是“当下,我国新媒体艺术实践中的‘跨界’总体上还是在‘守界’前提下的跨界,是在传统艺术门类框架下的跨出和跨进”,“‘守界’前提下的跨界”不能等同于“内涵式跨界”,偷换概念。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是为了论证‘外延式跨界’具有更强大的艺术表现力”错误,文章第五段,作者援用作曲家程伊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法新社的报道,世界银行行长戴维•马尔帕斯日前警告说,新冠疫情可能导致1亿人重新陷入极端贫困。
  总部设在华盛顿的世界银行此前估计,将有6000万人因新冠疫情陷入极端贫困。根据世行的定义,“极端贫困”人口每人每天生活费不足1.90美元(约合人民币13.2元)。但新的评估认为这一情况可能恶化,达到7000万至1亿人。马尔帕斯说,如果新冠疫情恶化持续下去,“这个数字可能会更高”。
  世界银行承诺,到2021年6月为止,将向100个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