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3600字。

  郑州市2022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三次质量预测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家风文化,是中国文化以德性伦理为本位的产物。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之核心的儒家德性伦理,具备一种“存在实现论”的特质,此乃家风文化形成、涵养与传续的内在根源性机理。所谓“存在实现论”,指的是儒家德性伦理内含着这样一条精神逻辑:人本然地具备德性,这构成了伦理活动的基础;德性不是抽象人性,它必通过人的情感意志、实践活动实现,从而成就人自我对于德性的实有;儒家讲“人性本善”指的是德性实现、实有了的状态,而不仅仅是德性自然地、客观地具备于人身上。我们可从两个方面分而论之。
  第一,儒家德性伦理不同于一般规范性伦理。在儒家看来,所谓“伦理”并不是出于生活的需求而制定的规范,而是内在德性的形式化呈现。在儒家观念系统中,用以表述伦理规范的主要概念“礼”始自人淳朴的天然情感,其形态是对“情”起规范性作用的形式化仪轨,其追求的乃是情感内容与规范形式之间的统一。孔子针砭周礼之衰败,认为其原因就是“情”与“礼”的脱节:“人而不仁,如礼何?”这里所说的“仁”与“情”乃是一体。作为“礼”之依据的“情”,实际上突出的乃是内在德性。“礼”-“情”-“性”的结构是儒家性善论的枢要。所谓“性善”并非以“善”统“性”,以后天规范伦理判断人性,而是以“性”统“善”,人内在之精神本质乃是道德伦理规范的基础。
  但儒家所立人性之本善,又与西方近代以前的抽象人性论传统不一样,强调德性与人自我实存的统一。这是儒家德性伦理特质的第二个方面。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按孟子此言,“仁”并非概念性的抽象共相,而是贯穿于现实存在的活生生的人身上。所谓“道”指的便是“仁”与“人”的合一,即德性与自我实存的统一。
  儒家“存在实现论”的精神逻辑要求人在人伦日用的活动中保持自我与德性的统一,因此儒家高度重视教化之工夫。《论语》首章取《学而》,极言为学之道。而儒家之言为学,并非西方知识论传统之学,而是寓于人伦日用中的修身之学。而家庭是社会人伦关系的第一环,儒家对家庭与亲情的重视,究其本质而言乃是以德性精神规范涵养家庭。由此,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才得以形成具有深厚的道德文化积淀和强大的社会教化功能的家风文化。这种家风文化除了具有辅助社会治理的现实性价值之外,还具备生命关怀的精神价值。首先,它让家庭成员以道义精神超越个人的私己生命,在自我的个体生命之上缔造家庭的共同体生命,在这共同体生命中以家庭为载体实现生命的无限化。其次,它从根本上转变了人对自身的理解定义。人不再是某种自然动物,而是一种超越性精神理念的现实表达,能够以个体自我承担普遍化的道义精神,在现实生命之上获得超越的精神生命。
  叩问终极与无限乃人精神之本能冲动。以德性为本的中国传统家风文化,通过其独特的形式与感召力,唤起了人的历史意识、超越意识,使人能够以有限之存在实现无限之精神价值。由此,中国文化传统方能不必期许神启的救赎承诺,而能以世俗化的方式,自足地提供并获得对于人之精神的终极人文关怀。此亦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与文化品格。
  (摘编自刘培功等《传统家风文化与儒家德性伦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家风重在立德树人,能辅助社会治理,其形成的主要根基是儒家德性伦理。
  B.对儒家德性伦理而言,德性人人皆有,它被人自我“实有”之后,就体现为人性之善。
  C.儒家认为,“情”是“礼”的依据,“礼”是“情”的呈现与规范,二者不能脱节。
  D.《论语》一书将《学而》列为首章,极言为学之道,体现了儒家对知识学习的高度重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阐释了“存在实现论“的内涵,这有助于深入理解儒家德性伦理对家风的具体影响。
  B.文章引用孔于针砭周礼衰败的言论,反面论证了“礼”追求的是情感内容与规范形式的统一。
  C.文章两处中西比较,揭示了二者在人性论等方面的差异,都是为了论述儒家德性伦理特质。
  D.文章论述了传统家风文化的精神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中国文化不依赖神启救赎的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德性伦理与一般规范性伦理不同,儒家认为后者的制定出于生活需求,是对人性的束缚。
  B.在儒家“礼”—“情”—“性”的结构中,人性本无善恶,以“性”统“善”才有人性之善。
  C.“仁也者,人也”中“仁”指“德性”,它与“人而不仁,如礼何”中的“仁”的含义完全不同。
  D.弘扬传统家风文化,能培养家庭成员的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实现个体生命对自身有限性的超越。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终身教育的起点,在素质载育战略中具有奠基性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随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在数量和教学质量及管理方面,都有快速的发展和提高。中国适龄幼儿受载育机会不断扩大,2021年中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88.1%,较2014年增长了17.6%。与此同时,学前教育师资保倖也不断增强,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初步建立,师资配备力量不断加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