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9300字。
2022年江西省宜春市八校联合考试
高三语文
考生注意:
1.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试卷主要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直报怨”是一个常用成语,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段话中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被历代学者普遍解释为:“拿公平正直来回答怨恨,拿恩惠来酬答恩惠。”如梁朝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宋朝朱熹《论语集注》、当代学者杨伯峻《论语译注》都持此观点。
“用公平正直报怨”到底是如何报怨,刘宝楠《论语正义》认为“以直”指报怨者内心没有余怨。刘解基于儒家“忠恕”观作出是读。但从社会历史角度来看,这种阐释与当时“父仇不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同国”的社会舆论相左,恐怕曲解孔子原义。
出现这些误解,是因为后人多从“公平”“正直”这一常用义去理解“直”字,而忽略了“直”还有一个更为原始、而今人较少使用的含义——相当、对等。
从词义发展角度看,“直”初义指双方在空间相对。《说文》:“直,正见也。”正见指两方相对。《墨子•备穴》讨论当发现敌人挖隧道攻城时,守方需“急堑城内,穴其土直之”,意思是说应赶紧在对着敌人所挖方向挖隧道以防范之。
此义后来引申为数量方面相对,有“相当”“对等”之义。《吕氏春秋•孟夏》:“行爵出禄,必当其位。”高诱注:“当,直也。”意思是:封爵赐禄,一定与他们的地位相当。又指婚姻双方相当,《诗经•柏舟》:“实维我特。”毛传:“特,匹也。”《韩诗》“特”作“直”,云:“相当值也。”按:匹,配也,相当也。异文“直”说明,直有相当义。再引申,指价钱与货物相当,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金布律》:“大褐一,用臬十八斤,直六十钱。”
“直”又写作“值”,二字同源。“相值”是汉代习语,《说文》:“当,田相值也。”段注:“值者,持也,田与田相持也。引申之,凡相持相抵皆曰当。”据此可知,“当”“值”指相对当,从而引申出“相当”“对等”义。
综之,直有相当义。“相值”“相当”表示事物在空间、时间、数量、重量、性质、作用、礼制等方面相对应、相一致的关系。“以直报怨”即“以怨报怨”,类似于汉谟拉比法典中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它强调的是对等原则,不可因为仇怨而故意加重报复。
在司法诉讼中,官吏执法也得判处得当,即罪犯所受惩罚与罪行相当。战国晚期及秦朝时期的出土文献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论狱何谓不直?罪当重而端轻之,当轻而端重之,是谓‘不直’。”这份珍贵的文献记载了战国时期的量刑准则——适当原则。“不直”字面义是不相当。法律义指:罪应该重而故意轻判之,当轻而故意重判之。也就是说罪行和惩罚不相当。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劾人不审,为失;其轻罪也而故以重罪劾之,为不直。”因此,“不直”不是不正直,而是一个固定的法律术语。
受到儒家文化中孝、义、忠等伦理影响的承怨之人,不但不会放弃报怨复仇,反而会强调等值返报,“以直报怨”也就不可理解为“以仁报怨”。
《礼记•曲礼》:“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雠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檀弓上》详细记载孔子关于为父母复仇的观点:“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这是要求复仇者随身携带武器,随时手刃对方。所以,孟子感叹,杀人之父等于杀己之父。《孟子•尽心下》:“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
根据《礼记》《孟子》中记载的孔孟言论,可见儒家思想中的复仇观是“以怨报怨”。《论语》中的“以直报怨”即“以怨报怨”,但它强调的是对等复仇,不因怨恨而加重报复。
(摘编自张明辉《“以直报怨”辨正》,《光明日报》2022年3月7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宝楠认为“以直”是指抱怨者内心没有余怨,他根据的是当时的社会舆论。
B. “直”有“相当、对等”之意,已不为后人所知,而在春秋时期,该义项更为常用。
C. 《论语》中的“以直报怨”与汉谟拉比法典中的“以牙还牙”类似,强调对等原则。
D. “直”的初义是数量方面相对,后来引申为双方在空间上对等、货值相当等意思。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有理有据,具有启发性。
B. 文章引用《论语•宪问》的内容,以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C. 文章举皇侃等人的著作为例,以论证对《论语》中“以直报怨”的误解的普遍性。
D. 文章作为驳论文,从“直”的词义发展和儒家思想两方面,旁征博引,辨正批谬。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对《论语》词句的理解,不能望文生义,应结合儒学和古汉语知识等全面思考。
B. 要解决人们对先秦古籍中某个词义的分歧,我们可以查阅《说文解字》等相关古籍。
C. 在解释古文时,应当考虑到同源字问题,两个字如果同源,就可能有相同的义项。
D. 不同古籍对相同内容的记载会出现异文,而异文都是同义词,不会影响人们理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他根据的是当时的社会舆论”错误,依据原文“刘解基于儒家‘忠恕’观作出是读”可知,他是根据儒家“忠恕”观作出的解读;
B.“已不为后人所知”错误,依据原文“这段话中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被历代学者普遍解释为:‘拿公平正直来回答怨恨,拿恩惠来酬答恩惠。’如梁朝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宋朝朱熹《论语集注》、当代学者杨伯峻《论语译注》都持此观点”可知,后人解读“以直报怨”时用了“直”的常用义,“出现这些误解,是因为后人多从‘公平’‘正直’这一常用义去理解‘直’字,而忽略了‘直’还有一个更为原始、而今人较少使用的含义——相当、对等”可知只是后人较少使用“相当,对等”的意思,另外,“而在春秋时期,该义项更为常用”于文无据。
D.“初义是数量方面相对,后来引申为双方在空间上对等、货值相当等意思”错,依据原文“从词义发展角度看,‘直’初义指双方在空间相对”“此义后来引申为数量方面相对,有‘相当’‘对等’‘之义’”可知“直”的初义是双方在空间上对等,后来引申为数量方面相对。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种质”,是作物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作物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基因资源,它蕴藏在作物各类品种、品系、野生种和近缘植物中,是改良作物的基因来源。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中,有三个基因影响了禾谷类作物驯化和改良的进程。
第一个是控制种子落粒性基因。野生稻的特性是种子成熟后就掉到土壤里,这对人类收获种子很不利。我们的祖先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一两个因基因突变而导致种子成熟不落粒的野生稻植株,并对这样的植株进行了驯化,最终培育出人类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