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040字。

  江苏省南通市2022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生态审美必须借助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生态学知识来引起好奇和联想,进而激发想象
  和情感;没有基本的生态知识就无法进行生态审美。
  传统美学理论中有一系列与“知识”相关的问题,诸如美与真、艺术与知识、审美与认
  识等等。这些问题都从不同侧面涉及审美与知识的关系问题。“美学之父”鲍姆嘉滕曾提出
  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审美认知的任务就是把模糊不清的、由感官感受到的杂多之物
  转换为清晰的知觉意象。其后继者康德也指出:“为了分辨某物是美的还是不美的,我们通
  过想象力与主体及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相联系。”
  上述两位德国哲学家分别阐述了审美欣赏的特点:审美欣赏不是认识活动,其目的是获
  得审美体验而不是获得知识。笔者完全同意这一点。但是,如果因此而忽略了审美欣赏与知
  识的密切关系,那就失之片面了。我们可以设问两个具有递进关系的问题:审美欣赏是否需
  要知识?如果需要,知识在审美欣赏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审美欣赏必须借助知识而展开,比如,没有基本的
  中国哲学知识就无法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不了解基督教就根本无法欣赏西方那些宗教题材
  的名画。也就是说,艺术题材的背景知识、艺术史知识为艺术欣赏提供了基础,也为艺术评
  价提供了参照系。艺术欣赏是这样,自然欣赏也是这样。只不过,自然欣赏所需要的知识主
  要是关于自然的知识。
  当代西方自然美学和环境美学对此进行过较多探讨,比如,加拿大美学家艾伦•卡尔森
  把自己的环境美学立场称为“认知立场”。他认为,关于欣赏对象的知识和信息,是对其进
  行审美欣赏最重要的东西,就像对于艺术的严肃而恰当的欣赏需要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的知识
  那样,对于自然的欣赏需要具备“自然史知识”——由自然科学特别是地质学、生物学和生
  态学提供的知识。那么,为什么需要这些自然史知识呢?卡尔森的解释是:关于自然的科学
  知识能够显示出各种自然事物和各种环境的实际的审美性质,能够恰当地、审美地把自然欣
  赏为“自然自身”,也就是“把它欣赏为由自然科学所描绘的那样”。
  卡尔森的上述观点受到了不少批评,批评者指责他混淆了审美与认识。笔者认为这种指
  责完全是误解,因为,卡尔森上述分析的目的在于回答环境审美的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
  欣赏自然和环境”。为此,他特别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卡尔森已经注意到生态知识
  对于自然审美欣赏的重要性,所以他的“环境美学”某种程度上也就是“生态美学”。笔者
  这里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真正的生态欣赏必须借助生态知识来引起欣赏者的好奇心和联想,进而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和情感。生态知识不是关于某一物种自身的一般知识,生态欣赏所重点关注的应该是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摘编自程相占《论生态审美的四个要点》)
  材料二:
  中国学者程相占阐述了他称之为“生态审美”的观点,认为生态学知识对于充分欣赏自
  然环境必不可少。他承认自己与深受康德影响的西方美学传统大有分歧,因康德坚称审美欣
  赏与认知无关。程的观点来自于利奥波德的大地美学,认为利奥波德借助生态学知识来提升
  “感知能力”。然而,程偏离了利奥波德把认知与感知联系起来的做法,实际只是追随卡尔
  森为了论证他的“审美认知主义”而提出的观点:正如我们需要艺术史的背景知识来欣赏艺
  术,自然知识对于欣赏自然也至关重要。
  这一类比乍一看可能很有道理,实际上是谬误的。艺术史知识的确能提高我们对艺术的
  鉴赏力,但它的作用不是帮助我们的知觉体验增加认知内容,而是帮助我们提高对知觉特征
  和细节的敏感度,而这些特征和细节在之前可能会被忽略或者不被理解。比如,懂得立体主
  义会帮助我们从视觉上理解一幅立体主义的绘画是在同一画面上呈现多个观察视角,从而提
  升我们的知觉体验。这里所要说的是,关于绘画技术和艺术风格的知识可以增强我们的知觉
  敏感度,从而提高我们的审美欣赏。这些信息本身可能很令人满意,但如果孤立地看,它们
  与美学无关。
  确实有这样的情况,生态学或者进化论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的知觉不受无关问题的干扰。
  利奥波德称之为“头脑的眼睛”,但不可忽视,他通过把这种知识与知觉的相连,保持了与
  审美体验的纽带,这一联系使得生态审美具有效力。可惜的是,克利考特不懂利奥波德把生
  态学知识与知觉连在一起的苦心,而程相占借助克利考特对利奥波德的大地美学的诠释来寻
  求对他的生态认知主义的理论支撑,这实在令人遗憾。就像程所引述的那样,克利考特认为
  “一片沼泽或泥塘的体验之所以令人‘审美满足’,不是因为它的实际感觉,而是因为‘我
  们对于它的生态的了解’”,这使得程认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康具有无以伦比的重要
  性。事实上,这些虽然是生态系统评价中的重要考量因素,但它们与知觉毫不相干。
  (摘编自[美]阿诺德•伯林特《生态美学的几个问题》,李素杰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鲍姆嘉滕提出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审美欣赏必须借助知识而展开,但其目
  的是获得审美体验而不是获得知识。
  B.卡尔森将环境美学立场称为“认知立场”,他认为对于自然的欣赏需要具备自然史
  知识,这样才能欣赏到“自然自身”。
  C.人们对利奥波德“感知能力”的理解并不一致,这导致程相占关于“审美认知主义”
  的观点被怀疑,从而引发学术争议。
  D.伯林特认为,知觉的特征和细节往往被忽略或者不被理解,而它们本身很令人满意,
  但如果孤立地看,它们与美学无关。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的作者认为没有基本的生态知识就无法进行生态审美,无论是欣赏自然,还
  是欣赏艺术,知识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
  B.材料一的作者首先表明自己的美学观点,然后从传统美学理论切入,通过探讨两个
  具有递进关系的问题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C.材料二的作者在批驳程相占的美学观点时,从其观点的来源入手,分析其与利奥波
  德做法的偏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D.材料二的作者认为克利考特之所以在对泥塘的审美体验中获得满足,是因为克利考
  特较好地保持了知识与知觉的联系。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审美必须借助知识”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向日葵追逐阳光、热情奔放。梵高画出的《向日葵》闪烁着熊熊火焰,有着原始的
  冲动和生命体的热情。
  B.竹子四季常青、笔直坚韧。清代诗人郑板桥在《竹石》中赞美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C.飞蛾啃食植物的叶子,危害农作物。齐白石《红烛飞蛾图》将飞蛾的绒毛画得让人
  感觉一碰就掉落。
  D.蜜蜂整日飞来飞去,采花酿蜜。杨朔在他的散文《荔枝蜜》中高度赞美蜜蜂是“多
  可爱的小生灵啊”。
  4.通过对月球的探测,人们获取了月球表面层峦叠嶂、山脉纵横的相关自然科学知识,
  打破了对月亮的传统的审美体验。根据材料一,你认为这些科学知识对我们重新认识
  月亮有什么作用?(4 分)
  5.有人用周敦颐《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一句来反驳“生态学知识
  与审美中的知觉体验无关”的观点,请你结合材料二说出反驳的理由。(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梅雨之夕
  施蛰存
  梅雨又淙淙地降下了。
  对于雨,我倒并不觉得嫌厌,我喜欢在滴沥的雨声中撑着伞回去,尤其是这样的傍晚。
  街灯初上,沿着人行路用暂时安逸的心境去看看都市的雨景,不失为一种自己的娱乐。濛雾
  中来来往往的车辆人物,全都消失了清晰的轮廓,广阔的路上倒映着许多黄色的灯光。雨大
  的时候,很近的人语声,即使声音很高,也好像在半空中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