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380字。

  辽宁省鞍山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
  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又好像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
  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
  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
  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己。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
  是不正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
  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
  语文科试卷 第 1页 共 9页
  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
  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
  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
  我曾在有关论著中指出,在中国文化中,当制度没有了礼的精神,就成为机械死板
  的框框;当社会没有了礼的统治,就变成没有灵魂的机器。今天的人,在西方思想影响
  下,或者普遍认为只有民主、法治等制度才是决定一个社会是文明、进步还是野蛮、落
  后的主要标准,但若衡诸中国文化,因为文化的逻辑不同,制度至上、规则主义在中国文化中是行不通的。
  礼治思想代表了中国文化需要从伦理道德角度来建设理想社会秩序的重要特点。尽
  管近代以来人们大量批评儒学的所谓“泛道德主义”,可是如果我们从中国文化的习性
  出发,即可发现这一批评之片面。不管现代人是否承认,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要从伦
  (摘编自方朝晖《礼治与法治:中西方制度的基础研究》)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举颜渊问仁的例子是为了证明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感,人服礼是主动的。
  B.礼治似乎是一种在人们自觉意识下自动形成的秩序,实际上是在社会的发展中经过教化
  而主动迎合成规的结果。
  C. 作者将“礼治”与“人治”对比,说明“礼治”与“人治”有本质的区别,因为“礼
  治”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的,而“人治”是依靠个人好恶来维持的。
  D. 作者认为乡土社会满足了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的前提条件,且变迁更迭较为缓慢,
  它的秩序可以依靠礼治来维持。
  2. 根据材料一、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中作者认为礼并不一定是文明的或是慈善的,也可能是含有野蛮与残酷的行为规范。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与条件下,杀人也是符合“礼”的。
  语文科试卷 第 2页 共 9页
  B. 材料一认为礼与法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不同的是维持礼与法的机构不同,法律要依靠国家来维持,礼则不需要。
  C. 材料二中作者认为从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出发,“礼治”是建立于伦理道德基础之上
  的。而这种伦理道德与现代社会中的道德说教是不同的。
  D. 材料二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对中国人来说,礼大于法,比法更能约束中国人,且
  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关键因素。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礼”的一项是(3分)
  A. 逢国家大事要行祭祀之仪,祭祀的对象包括天地、社稷、祖先等。
  B. 对长辈晨昏定省,冬温夏清。
  C.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D.古代官员父母去世,不归乡,仍然在朝为官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 孔子有言:“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文本一:
  炒米和焦屑
  汪曾祺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
  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