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780字。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2022年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四)阅读下列非连续性文本,按要求完成14~16题。(12分)
【材料一:文物的保护现状】
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文化类节目的兴起,大众的目光在文物保护方面愈发深切而长久。
2013~2017年文物藏品数及修复数
【材料二:文物的数字化生存】
①以唐三彩为例,我们来看看它的数字化生存世界。
②首先,VR和AR技术助推唐三彩知识的现代传播。VR技术与文物修复的联袂主要是借助全景摄影等多维数据采集方式重建文物的三维模型和虚拟展示,并可将其开发为线上旅游网络传播的数字化产品进行推广和传播。洛阳三彩艺术馆的720全景视频里就设置了VR看展的选项,戴上VR头盔或眼镜足不出户,观众就可以身临其境欣赏唐三彩。AR技术则可以利用计算机视觉方法建立文物与屏幕之间的映射关系,使想要展示的文物如同依附在现实物体上一般呈现在屏幕上。
③其次,3D打印技术改进唐三彩制作方式。唐三彩的传统手工艺制作工序复杂,而3D技术将三维数字模型导入三维打印软件,然后通过调整模型旋转、平移、缩放参数,将打印模型调整至打印设备的成型空间内,最后生成打印模型的二维切片数据,发送给打印设备,实现实体唐三彩模型的生成,批量生产。洛阳小伙高腾飞已经将3D打印技术引入唐三彩老手艺的制作过程,不仅大大节省了时间成本,而且将唐三彩成功销往海外,传播了唐三彩文化。 (材料选自网络)
【材料三:文物的数字化传承】
①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类的许多文化资源——无论是语言、文字、风俗、传说,还是手工技艺、音乐、舞蹈——正面临着流失乃至失传的危险。如何把历史文化传承下去,是所有国家都面临的共同挑战。数字技术的诞生,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开辟了一条新路。当前,利用数字技术开展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正在全世界成为一股强劲的浪潮。
②数字技术的最大好处是突破时空界限和物理限制。博物馆的藏品本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理应走出“深闺”,为社会所共享。但现实是,博物馆的展馆面积、服务人员等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所有参观者的需求,也不可能把所有展品一股脑儿全拿出来展览。如何解决博物馆有限展馆面积与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通过采集文物或展品的数字信息,打造数字化虚拟博物馆,就能使观众足不出户而遍游天下。特别是未来VR技术越来越先进,有可能与人的视觉、触觉等深度融合,各种以前只能近观而不可把玩的珍贵展品不但可以看,还可以在虚拟中触摸,实现全方位、沉浸式、交互性地参观。这就在实地参观之外创造了替代性选择,对于扩大受众群体、保护文物安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③数字技术还可以提升博物馆等文化场所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现在不少博物馆在展品和展厅里设置传感器,收集观众停留时间和是否拍照等行为数据,以此作为改进展览的依据。法国卢浮宫用蓝牙传感器采集观众参观行为数据,分析短期停留和长期停留的参观者的不同参观模式,为治理馆内拥堵提供决策依据。陕西历史博物馆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观众对有文字的展品、图版、成套的文物更感兴趣,驻足时间明显更长。大数据分析具有准确、客观、简便的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提升效率。
④目前,我国文博与非遗领域应用数字技术的成功经验不少,比如“数字敦煌”“虚拟圆明园”等,但与观众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一些数字博物馆点击率很低,对非遗的记录还停留在录音录像的初级阶段。应当看到,当前青年一代已经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在故宫的参观者中,一半以上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青年人已经习惯于从数字化世界中汲取知识,文物与文化遗产“进驻”到数字化世界里,才能赢得青年人,让历史延伸到更远的未来。
⑤我国文博事业与非遗传承要想跟上时代潮流,就必须抓住数字化机遇,用数字技术武装自己,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5月23日05版,有删改)
14.仔细观察材料一的图标,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 (2分)
15.阅读材料二材料三,回答问题。(7分)
(1)材料二第②段加点词“联袂”在这里的含义是 ① ▲ ,材料三第②段加点词“深闺”在这里是指 ② ▲ 。(2分)
(2)请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2分)
▲
(3)请简析材料三第③段的论证思路。(3分)
▲
16.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二的说明对象是唐三彩,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B.材料二和材料三的第②段第③段都不能调换顺序,因为前后两段之间都是递进关系。
C.材料三表明,现在VR技术与人的视觉触觉等深度融合观众可足不出户,遍游天下。
D.材料三告诉读者,只有抓住数字化机遇,用数字技术武装自己,才能够让我国文博事业与非遗传承跟上时代潮流。
2022年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初中适应性调研测试(二)九年级语文试卷
(四)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14-16题。(共12分)
【材料一】
当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科技已不仅仅是手段、工具、元素,其本身也承载起表意的作用、人文的温度。北京冬奥会的点火方式惊艳世界,奥运历史上首次以绿色环保为原则打造的主火炬,传递着生生不息的奥林匹克精神。冬奥会闭幕式上,通过AR虚拟实时渲染技术,让中国结的红线从四面八方汇聚于鸟巢上空,編织成巨大的红色中国结,缠绕在巨型雪花火炬周围。传统花纹的中国结、浪漫冰花围成的中国站、红绸飘舞的中国结.....不同质感和元素的中国结被冰花包围。这是中国与世界的连结,也寄托着全世界在一起、“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
(摘自2022年03月0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