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480字。
2021级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
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与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书法的基本法则是“立象以尽意”。尽的是什么“意”呢?是“圣人之意”,是天人合一的“天地宇宙之心”,是书法最高层次的“道”。“中庸”思想是“圣人之意”的重要内容,自然也是指导书法的重要理论原则。中庸哲学重视阴阳对立、变化和统一,贵和尚中,相济相成,和而不同。这种思想在书法理论里体现为形与神、力与韵、正与奇、藏与露、巧与拙等辩证关系。这些关系得到协调、统一才能达到一种理想的“中和”境界。“中和”思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书体标准和书体关系。《书谱》云:“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每一种书体都确立了一种自洽得宜的根本规范和评判基准,而各种书体又组合成了一个互补互彰、浑然天成的圆融系统。因此,独立性与互济性是理解每种字体以及各种字体之间关系的必选维度。“中和”思想还可以让我们以不偏不倚的态度对待继承与创新。“中”是对立因素或者对立面之间的正确点、最佳点。“中”因时而变,要“时中”,
就是在发展变化着的时代、环境和各种关系中去研究并把握住彼时彼地的
“中”,必须懂得“通权达变”。我们之所以会迷恋书法,是因为感受到了
它的“中和”之美;但是面对多变的具体作品容易茫然无措、不得要领,这
是因为不懂得“时中”之意。
“中和”思想,能够让我们大家创作的书法作品更加丰富而和谐,使我们
书法的理论与创作相互促进,更加和谐。书法家要有“道”的自我期许,要
积极地读书阅世,这样就有可能达到艺术的“中和”境界。
(摘编自何学森《中国书法的“中和“之道》)
材料二: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美育历史,有着非常丰厚的美育传统。“中和”之美则
是中国古代美育历史之统领性概念,渗透于五千年的美育传统之中。“中和”
之美客观上包含着阴阳相生的观念,一阴一阳,交互作用,相依相合,生成
生命,同时也生成美之力量。清代笪重光在《画签》中说:“山之厚处即深
处,水之静时即动时。林间阴影,无处营心。空本唯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笪重光指出了绘画艺术的动与静、空与实、真与神的阴阳对应关系,水之静时即动时,在静水之中描绘出暗波汹涌;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通过“实景” 暗喻了无画处的妙境。这种虚实、动静、有无相生的审美观念在中国艺术的各个层面都有展现,如川剧《秋江》以老捎公的一支桨的挥动象征性地展示 出渡船在波涛中的迭荡起伏,真正做到了“真境逼而神境生”。王国维有言: “‘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宇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这一“闹”宇,于无声处写出有声,在视觉处写出听觉,是一种“通感”,“神 境”即由此而生。这里的动与静、空与实、真与神的关系,就是一种阴阳相生的关系,是生命力与神韵美的呈现。
中国古代艺术讲求韵律结构的抑扬顿挫和情感表现,使艺术品整体涌动着
一呼一吸的生命节奏,也是阴阳相生之艺术的体现。例如,杜甫的《春望》,
诗中有感情的起伏节奏,以国破城陷,草木凄凄,烽火连天,家人遥隔的背
景,和面对感时的花与恨别的鸟之情景,衬托了诗人情感的起伏节奏。在语
言上,则以“国破”与“城春”、“感时”与“恨别”、“烽火”与“家书”
等的工稳对仗,和“深”、“心”、“金”与“簪”等的韵律安排,洋溢着
一呼一吸的生命力。这节奏,其实也是一阴一阳之道的生命律动。阴阳相生,
成为中国古典艺术之境界与神韵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其神妙之所在。
审美与艺术的统一,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中国美学与美育有着特殊的
发展历史,西方的美学与美育基本上以理论形态出现,但中国的美学与美育
却基本融解于艺术发展与艺术理论之中,是一种审美与艺术统一的道路。宗
白华曾指出,“在西方,美学是大哲学家思想体系的一部分,属于哲学史的
内容。……在中国,美学思想却更是总结了艺术实践,回过来又影响艺术的
发展。”历史证明,中国有着举世公认的优秀传统艺术,特别是中国的传统
书法艺术更是绝无仅有。中国书法以其特有的龙飞凤舞、强劲有力的艺术风
貌,深蕴着特殊的感人艺术魅力,为世人所惊叹,以至近来不断有外国艺术
家从王羲之和米蒂等大书法家的书法中获得艺术震撼与启发。中国传统艺术
均有其特殊的艺术魅力,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和”之美的特
色与韵味。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艺术的重视还表现在,强调传
统文人的培养必须通过艺术的途径。在中国,“诗书琴画”是传统文人必备
的基本素养,这是中国古代的美育,是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的重要途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批判地继承这笔宝贵的遗产,是我们的历史重任。对于
中国古代迥异于西方的“中和“之美、审美与艺术统一的基本特征等,我们
需要有很好的研究总结与继承发扬,以便在继承与重铸中华美学与美育精神
上做出新的探索和努力。
(摘编自曾繁仁《礼乐教化与“中和”之美中华美学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法理论里“形与神、力与韵”等辩证关系是中庸哲学的“阴阳对立”思想的具体体现,一旦得到协调和统一,就会达到“中和”境界。
B.书法具有的“中和”之美,会因时而变,所以要想得其要领,感受书法的
这种美感,需在发展变化中去研究并把握其变化,否则就容易茫然无措。
C.包含阴阳相生观念的“中和”之美在五于年的美育传统中,作为统领性概念在中国艺术的各个层面都有展现,也使艺术具有了“神境”。
D.杜甫《春望》中表现出的情感节奏,是一种阴阳互补、交混融合、产生生命律动的情状,也是本诗艺术之境界与神韵产生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形成了一个互补互彰、浑然天成的圆融系统,我们只有从独立性与互济性两个维度才能理解其“中和”境界。
B.外国艺术家从中国古代书法家书法中受到艺术震撼,是由于他们不仅从中感受到了强劲有力的艺术风貌,而且感受到了“中和”之美。
C.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传承美育传统,重铸中华美学与美育精神,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需要让他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D.材料一强调书法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材料二强调美育传统和美育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但都围绕“中和”之美这一话题展开论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中和”之美的一项是()(3分)
A山东是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发源地,民风淳厚中透着空灵,使山东民间美术形成了厚重内有灵秀、淳朴里有典雅、美观中有器用的特征。
B.紫禁城的外朝前三殿,太和殿在前,为阳中之阳(太阳),保和殿在后,谓阳中之阴(少阳),中和殿居中,谓中阳(阳明)。
C.“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句中“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让人仿佛听见离人的叹息。
D.古典舞《蝶》的演出中,演员富有张力的动作刚健挺拔,并兼有女性的阴柔之美,表现了蝴蝶的坚毅刚强和对于自然的美好向往。
4.请结合材料二第三自然段的内容,说明作者是如何增强阐明观点的力度的。(4分)
5.教育部制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各学校积极开设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如果你是“中国传统美学”校本课程的设计者,这两则材料对你的设计有何启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个老爷子
戴希
老爷子住在乡下。绿树翠竹掩映着红砖青瓦的房舍,四周庄稼果木环绕,微风一吹,温馨的泥土气息和果蔬幽香,就如一壶老酒,熏得他们一家男女老少脸色酡红。
老爷子年逾九十,满头银发,依然精神矍铄,他身上常穿着城里难得看见的土布对襟褂,腰间斜插一支吊着红布烟袋的旱烟管,一走动,布烟袋就晃来晃去,像他一样精神。
近些年,儿女不让老爷子下地劳作,但他闲不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