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7120字。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2022年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0~12题。(15分)
  【甲】①近期,某动画电影中“宽眼距、吊梢眼”的主角造型引发争议,与此相类似,某产品广告中的“眯眯眼”造型以及部分摄影作品中模特造型等,均被置于广泛讨论之中。一个文化群体的“美”到底由谁来定义?又应该如何定义?这些问题的出现,具有漫长的历史渊源,而对其进行厘清,则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②很长时间以来,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处于强势一方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的文化的定义与描绘从未曾停止。这种定义和描绘却常常带有误解甚至扭曲,是漠视这些国家的文化本体与历史遭遇的结果。
  ③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西方流行媒介将东方人物形象塑造成“吊梢眼”,这渐渐衍生为一种“丑化”的印象、一种固定的偏见。在媒体强大的传播能力下,这种形象泛化为西方社会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的共同想象。在艺术、时尚、电影等领域的人物造型上,通过化妆、拉扯眼角等方式形成“吊梢眼”,似乎符合了西方刻板印象中的东方人形象。而对这一类造型的批评性看待,并非歧视现实中人们类似的样貌,而是对这背后不平等的文化格局与机制的揭示。
  ④中国形象、中国之美应该由谁来定义?它应该是怎样的?可以是怎样的?在当下世界文化传播格局下,尽快加强自身文化传播能力建设,不让中国形象全由西方想象、判断与决定,是破解这一问题的重要一环。而正确定义我们自己、有效传播我们自己的前提,是真正认识我们自己。
  ⑤中国的文化从业者,应加深对自身群体文化的了解,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深刻理解我们的文化本源、文化本体、文化构成与文化发展脉络,真正拥有文化自觉意识,真切知晓我们美在何处、因何而美、为谁而美。无论《永不消逝的电波》《高山下的花环》等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各个阶段涌现出的那些彰显着人性光芒的优秀作品,还是近年《典籍里的中国》《故事里的中国》等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弘扬了一部部文化经典的电视节目,无不对中国文化中那些震撼人心的美进行了深刻挖掘,向世界呈现了一个有着历史厚重感、文化纵深感的中国形象。
  ⑥我们的审美观和美学理念来自文化的传承,五千年文明史给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今天,在中国越来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候,我们更应传播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1月4日《文化自信才能传播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有删改)
  【乙】①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
  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蕴含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理想和精神高度。西方几百年来形成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核心价值观念,规定了资本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我们的先人提出的以“仁、义、礼、智、信”等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也是维护巩固传统社会发展的稳定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我们所要高扬的文化自信,核心是价值观自信,本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文化自信关乎道路、理论、制度的前进方向和价值取向,关乎道路、理论、制度能否在人们的精神领域获得信念根基与牢固认同。
  ③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它具有极强的渗透力,能够以无形的思想、特定的观念、丰富的形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④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总是植根于民族生息繁衍和不断发展的历史之中,需要经过时间的淘洗、实践的锤炼、长期的孕育,是一个不断积累、积淀的过程。文化自信一旦树立起来,其影响必然深厚而长远。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8月31日,有删改)                                                                   
  10. 下列对两则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 两则选文都用到了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来证明观点。
  B. 根据【甲】文的观点,艺术、时尚、电影等领域的人物造型,通过化妆、拉扯眼角等方式形成“吊梢眼”,体现了国人对这种样貌的歧视。
  C. 在当下世界文化传播格局下,应尽快加强自身文化传播能力建设。正确定义我们自己、有效传播我们自己的前提,是真正认识我们自己。
  D. 【乙】文第②段中加点的“很大程度上”,准确、严谨地介绍了核心价值观的力量对文化的力量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11. 请简要梳理【甲】文第④一⑥段的论证思路。(6分)
  12.【甲】文第⑥段和【乙】文都提到了“文化自信”,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文章写作目的
  进行分析。(5分)
  2022年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15分)
  腹有诗书气未必华
  蔡宏伟
  ①谈到读书的好处,抛开功利的言论不谈,苏东坡的主张“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向为人推崇。学人们认为他道出了读书在丰富知识之外,尚有演化气质的作用。对此,我不敢苟同。套用苏东坡的原诗句,我的意见是:腹有诗书气未必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