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420字。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2022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三模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的身份证
①身份证并非现代独有,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商鞅变法时,秦国推出了照身帖,以验证秦人的身份,防止间谍入侵。所谓照身帖,就是一种经过打磨的竹块,上面刻着持有人的相关信息,诸如头像和籍贯等,跟我们今天使用的身份证十分相似。
②汉和隋基本上沿袭了秦时的制度,用“竹块符”作为官员的身份证明。而到了唐朝,李渊对“身份证”进行了改革,发明了“鱼符”。《新唐书??车服志》载:“附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可见,“鱼符”一方面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也方便皇帝召见时验明正身。“鱼符”形若鱼状,上面凿有小孔,可以随身佩戴,背面刻有官员的姓名、任职衙门及官位品级等。根据官员的职位大小,“鱼符”所采用的材质也不一样,亲王和三品以上的官员,使用的“鱼符”为黄金制造;五品以上的官员,使用的“鱼符”为白银制造;六品以下的官员,使用的“符”是黄铜制造;而地位更低的,则为木头制造。“鱼符”通常分左右两块,左符放在内廷,作为存根,右符交由官员使用,具有一定的防伪作用。同时,五品以上的官员还配有“鱼袋”,专门用来装“鱼符”的,也可作防伪之用。武则天称帝后,将“鱼符”改为了“龟符”,但其作用并未改变,同样分为三等,金龟、银龟和铜龟。金龟为三品以上的官员使用,表明使用者的地位非常高,“金龟婿”就是由此而来的。
③到了宋朝,赵匡胤嫌“鱼符”太麻烦,索性废弃了。官员直接使用“鱼袋”,以上面的金银饰品及颜色区分官级,主要以“金紫”和“银绯”为贵。到了明朝,官员的“身份证”又发生了变革,开始使用轻便、美观的“牙牌”。“牙牌”一般用象牙、兽骨、木材、金属等制成的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务、履历以及所在的衙门等相关信息。陆容的《菽园杂记》载:“凡内府出入者,无论贵贱皆悬牌,以避嫌疑。”此时的“身份证”已不仅仅限于官员使用,其他出入内府的人也必须佩戴。
④到了清朝,官员的“身份证”又变为了顶戴花翎,其帽珠用宝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制成。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为青金石,五品为水晶,六品为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为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除此之外,一些特殊的从业者也有“身份证”,比如僧人有“戒牒”和“度牒”,凭此牒可以化缘和筹善款。
⑤当然,古代的“身份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证。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证诞生于1936年,那是宁夏省政府制定的一项居民管理制度,用白布做成,长7厘米,宽3厘米,上面写有持有人的姓名、年龄、籍贯、职业、身高、面貌、特征以及手纹箕斗形状等,是我国最早使用的居民身份证。
⑥从身份证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如今的身份证,已不再是特权者的专属,而是我们普通老百姓的一个身份证明,体现了人人平等的原则。
15.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古代的“身份证”都是统治者为了方便管理而采取的措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证。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证诞生于1936年。
B. 唐朝的李渊对“身份证”进行了改革,发明了“鱼符”。它不单单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也有一定的防伪作用。
C. 从明朝开始,“身份证”就不仅仅限于官员使用了,如明朝时其他出入内府的人、清朝时从事特殊行业的人等都有“身份证”。
D. 身份证可以追溯到秦国的照身帖。它是一种经过打磨的竹块,上面刻着持有人的头像和籍贯等信息,跟今天使用的身份证一样。
1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的划线句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表明“金龟婿”就是指那些地位高的人。
B. 第③段引用了陆容的《菽园杂记》上记载的语句,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C. 如今的身份证只是人民身份的证明,不再有阶级的烙印,体现了人人平等和社会进步。
D. 本文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按照时间顺序详细地介绍了古代“身份证”的演变过程。
2022年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部分校)中考仿真考试模拟(一)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15—16题。(6分)
“晒”在古代也流行
①如果要用一个字概括当下人的生活状态,非一个“晒”字莫属。晒吃,晒喝,晒玩;晒喜,晒忧,晒老,晒小………真是无所不“晒”。现代人喜欢“晒”,其实,古人也有各种“晒”。
②“晒”有多种含义,古人最初的“晒”可以说是“晒”的本义,即“在阳光下曝干或取暖”。古人晒得最多的是书。每年的农历七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