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520字。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2022年河南省濮阳市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二) (共1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
张凡
①棕香四溢、艾叶流芳,我们即将迎来又一个端午节。在重庆,人们参与“我的端午节”小视频拍摄活动,真实记录身边故事;在宁夏,居民比赛包粽子、绣荷包,“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在黑龙江,艺术家会聚“云端”,通过直播展演端午民俗……端午节到来之际,我们重拾熟悉的味道,借助多彩的形式,体会美好的精神内涵,品味厚重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
②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历史悠久,传承千载而历久弥新。这一天,人们采叶裹粽、悬挂艾草、饮雄黄酒、戴五彩线,寄托着祈求健康平安的美好心愿;人们争旗鼓、赛龙舟,传递着祈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朴素情感……尽管地域不同,节日活动特色纷呈,却映照着丰富的文化价值。端午节所蕴含的人文理念,绵延赓续、代代流传,成为共同的文化记忆,体现着对自然、生命、家国情怀的认知与追求。
③岁月流转,我们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但端午节丰厚的文化意蕴依然富含魅力、润泽心灵。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今年端午节期间,一些传统民俗活动无法举办,但这并不会影响节日氛围,反而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祈愿和顺平安的节日内涵。山东青岛一个社区,居民们自发为战“疫”一线的志愿者送去飘香的粽子和寓意健康的五彩线,感恩他们守护邻里安全;江苏扬州一所学校,老师们“临行密密缝”,将祝福一针一线缝进香囊送给毕业生,祝愿他们前程似锦、一切安康。超越具体的形式,那些护佑健康的努力、守望相助的温暖、共克时艰的行动,更能彰显端午节所蕴含的文化与价值。
④传统节日的到来,促使我们回望生生不息的历史文化,再次体悟文化意涵、民族品格,也让人直面当下,思考如何更好地涵养和传承传统文化。今年端午节或许不似往年热闹,但特殊时期也为创新提供了契机。比如,近段时间,多地通过网络直播端午民俗活动,开设网上展演和培训课堂,通过“云上端午”,让传统习俗走近更多年轻人。再比如,为吸引游客,一些地方推动端午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相融合,为景区注入文化元素、文化记忆,充实了内涵、提升了品位。从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传播渠道,到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经济价值,越来越多的努力汇聚在一起,正在助推传统文化“活起来”“火下去”。
⑤某种意义上,我们每一次庆祝传统节日,都是在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使其在时间长河的洗礼中,不断闪耀新的光芒。元宵闹花灯,端午赛龙舟,重阳赏菊登高……多彩的传统节日习俗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统节日,能够为亿万人民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创新方式、丰富形式、有效传承,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才能让传统节日有机融入现代生活,真正激活蕴藏在节日中的文化基因。
⑥“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端午节如同一条纽带,将人们联结在一起,共赴一场文化的宴会。让我们珍视祖辈留下的文化遗产,共同感受节日文化的魅力,更好地守护传统文化的根和魂。
【文本二】
①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0多个文明形态,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历经千年风雨而依然璀璨夺目,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轴上,写就光芒万丈的篇章。
②如今,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日益高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迸发,呈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生动景象。以创新方式探寻中华文化宝藏,《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唐宫夜宴》等电视节目广受青睐;幻化于《千里江山图》,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向观众展现跨越千年的丹青意韵;演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栖居,“国风博主”们的写意生活备受海内外粉丝追捧……
③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复兴。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一定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1. 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本一第②段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详细阐述了端午节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历史悠久,代代流传,已成为共同的文化记忆。
B. 我们的传统节日一直闪耀着光芒,是因为华夏子孙的深沉的爱。
C. 文本一在阐述要“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时,采用了层递式结构,层层深入,论证清晰。
D. 文本一第④段“活起来”“火下去”,运用比喻论证,语言严密、准确,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E.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活力迸发,主要缘于中国文化自成体系,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12. 文本一开头列举了各地过端午节的事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请结合两个文本,任选一个传统节日或文化节目,简要谈谈你还能赋予它怎样的新的时代内涵。
2022年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0~12题。(共12分)
[文本一]
国风“出圈”背后是文化“破壁”
①从《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一出出“国风好戏”,到博物馆文创成为广受热捧的爆款,再到中华传统服饰成为新一轮时尚潮……近年来,以国风之名进行的各类文化演绎开展得如火如荼。
②今天,国风已经吹进现实的角落,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与审美方式。与国风、国潮屡屡“破圈”相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生活在“Z世代”的年轻人主动拥抱传统文化,探索传统文化之美。国风“火起来”的背后,是传统文化的“活起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