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0260字。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2022年陕西省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考试卷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1 题。(12分)
  【材料一】
  2019年2月14日,《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最后一场比赛圆满落幕,北大女博士陈更如愿获得最后的冠军。董卿评价她“天道酬勤,水到渠成”。
  网友表示通过节目受益良多。“感谢诗词大会使我体会到了现代语言难以描绘的情感。‘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草木本无心,何求美人折’。”“快餐时代,网络段子流行多了,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提升素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诗词教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了。”“唤醒传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也请勿忘‘诗和远方’!”
  “繁华落幕,速去读书!”在《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落幕后,不少观众感慨,通过节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中国诗词大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看过比赛,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诗词大会终究是节目,看完节目,是洗洗睡了,还是秉烛夜读?这是个重大的问题。”“‘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用来自勉。”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认为:“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观众对中华古诗词的日渐关注和喜爱,让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欣慰,但他表示,目前大部分学生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尽管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学习仍以应试为主。李定广认为,需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暖和情意。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王白云则认为:“在诗词大会上,比的并不是对诗词美的感受和品味,而是九宫格、干扰项,在熟稔中高考套路的语文教师眼里,简直是一场标准化考试。古诗词或传统文化复兴的端倪,在这样的诗词大会上,能看到几何?实事求是地说,不多。”
  有的网友则认为:“作为一个中学生,和我们年龄差不多的第二季冠军武亦姝的才华和形象都令人喜爱和佩服。但我始终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和理解古诗词,诗词这玩意儿说白了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审美体现,是心灵与自然借助传统文化的对话,它没有那么功利,那么直接,那么紧张,那么剑拔弩张。” “一部手机在手,哪首唐诗查不到?干嘛还要背?”
  (摘编自《广州日报》)
  【材料二】
  昨天,一位专家表示,《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饱受关注和喜爱,正在于它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这些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了大家心中的情怀。
  此外,古意盎然的诗词,也将观众不知不觉地带入到古风意韵之中,让人体会到流落在当下骄躁忙碌的生存环境缝隙中的一丝优雅和浪漫。这使得很多人开始怀念旧时的诗意生活,陈更曾说,“诗歌与其他学问不同的一点是,它与技能无关,所以接近它,被它吸引,被感动,让人觉得心不死。一字一词里见乾坤,滴水映月般表现大千世界。”由此可见,诗词——这属于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字,反映的正是我们东方人内心的丰富情思,正是这种文化造就了独特的东方诗意,也使得《中国诗词大会》一播即热。
  (摘编自《扬子晚报》)
  【材料三】
  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文化素养和文化基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的解读,更是一场文化大餐,让人如痴如醉。
  (摘编自央视网)
  8.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指出,“快餐时代”人们功利心作崇,使现代语言干瘪苍白,很难用语言描绘丰富的情感。
  B.材料一中,李定广和黄玉峰均对古诗词的现状表示欣慰,认为古诗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古诗词可以作为一个宣泄口。
  C.材料二中,选手陈更不仅提到了诗歌的不足,而且指出了诗歌的优点:它既可以感动读者,也可以反映纷繁变幻的外部世界。
  D.材料三指出,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人们逐渐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二者都是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追求后者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9.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三都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都认为目前的古诗词教学难以浸润学生心灵。
  B.材料一呈现了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的不同意见,材料二、三则主要是一家之言,相比之下材料一的评论更客观、更全面。
  C.三则材料的语言风格各有特色。材料一诙谐幽默,材料二典雅生动,材料三则以充沛的说理见长。
  D.三则材料均以小见大,通过对《中国诗词大会》的评论,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期引起读者更深入的思考。
  10.《中国诗词大会》产生了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11.从以上材料来看,当前中小学诗词教育和学习存在的问题有哪些?(3分)
  2022年陕西省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考试卷2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1 题。(12 分)
  自行车有望回归
  ①当下的环境、经济与社会危机使自行车显得优势昭然。这种出行工具几乎不造成任何污染,能源消耗量仅为汽车的1/50,材料消耗量仅为汽车的1/80。
  ②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们日常出行的平均距离远远超出了自行车适宜出行的距离。然而,这种趋势的上升速度已经渐缓,在未来出行成本增加的压力下,相信这个数值不久就会达到上线并开始降低。一些对出行距离的详细考察也给我们带来了希望:除了在大城市里往返于中心与城郊的上下班活动以外,其余的日常出行距离基本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