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820字。

  第二单元  4.1 窦娥冤(节选) 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整体感知,把握本剧的剧情和结构;
  3、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
  4、通过窦娥这一形象的毁灭,体味悲剧的含义。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元杂剧的结构、表达、运用,培养学生建构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全剧故事情节并分析窦娥的人物形象,了解事件并查阅资料,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把握规律,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学习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中去呈现,体会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加深对本文的思考深度,探究本文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増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戏剧冲突的主要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窦娥对天地既斥骂又依赖的矛盾中透露出作者思想的复杂性。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出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的中国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而善良的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什么“王法”要被毁灭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本文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
  二、写作背景
  《窦城冤》取材于“东海孝妇”的故事。《汉书•于定国传》记载:“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那中枯旱三年。”关汉卿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结合元代的社会现实,创作了《窦娥冤》
  这部著名的悲剧。经过关汉卿的改造和天才创作,《窦娥冤》已不再是民间传说中“东海孝妇”的故事的翻版,而是一部深刻反映元代社会现实的著名悲剧。
  三、作者介绍
  关汉卿(约1230——约1300),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