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130字。

  南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虚静,最早是由先秦的哲学家们提出来的,他们讲哲学思维,也连带涉及艺术思维。人怎样把握最高的本体,怎样掌握宇宙人生的规律,怎样领悟道?靠的是“心”,靠的是“思”。而为了有效地思、高效地思,进入深沉的哲学的和审美的思维,前提是要求“虚”和“壹”,也就是专一。《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他认为,“致虚”和“守静”要做到极致,那就是做到没有任何别的什么能够打扰思维者的心灵。
  虚静说的第二层意思,是说在进入文艺创作过程之时,要抛开俗世利害得失的欲念,抛开物欲、功利的计较,这是虚静说的重点、核心。六朝著名画家宗炳,同时是一位绘画理论家,他在《画山水序》中提出“澄怀味象”,“澄怀”就是涤除杂念,使心怀归于澄洁,“味象”是进入艺术想象。
  审美超功利,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命题。康德认为,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了哪怕是很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审美不是单纯的感官满足而是精神的享受。王国维吸收了康德、叔本华的“审美无利害说”,也继承了中国古代的虚静说,他在《文学小言》中说:“吾人之胸中洞然无物,而后其观物也深,而其体物也切。”他的《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更肯定西方形式主义观点,说“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一切美术品之公性也”,所以,“吾人之玩其物也,无关于利用,故遂使吾人超出乎利害之范围外,而惝恍于缥缈宁静之域”。这就从美学理论上,探讨了虚静对文艺创作何以必不可少。
  关于审美的超功利性,有绝对的和相对的两种不同的主张。庄子把超功利绝对化,虽然是愤世嫉俗之言,无论如何,理论上是偏激而不准确的。欧洲唯美主义者更是把审美超功利推向极端,近代以来,这类极端的言论,只有在被看做是对于资本主义玷污文学艺术的抗议的意义上,才可以说是积极的。中国历代多数的诗论家,则是把超功利的虚静说与忧国忧民的发愤说结合起来,文艺家不谋一己之私利,而以天下兴亡为己责;即使是社会的、群体的功利,也不是计一时一事之得失,而是以天下苍生为念,以百姓之心为心,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了这样的胸怀,就比较容易进入审美观照。
  社会性的功利,往往有较强的时间性、地域性,随着时移事异,昔日或异域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功利观,到今天可能落后了,不符合新时代的需要了。我们不能要求屈原、杜甫、陆游具有今天的先进功利观,但他们的体现各自功利观的作品却依然能够深深地打动我们,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他们并不直接地在作品中表现其功利观,而是把自己的愤怒、哀怨审美化,而审美心理有较强的稳定性,有较强的人类共通性。拿杜甫与元结以及白居易比较,他们都倡导并实践用诗歌反映民生疾苦,元结的十二首“系乐府”和白居易的五十首“新乐府”远不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等一系列诗作。杜甫不是把诗歌当做“裨补时阙”的政见的表述,而是在对社会苦难的描述中表达自己深沉的情感,这种情感是高度审美化了的。他在《四松》诗里说,“有情且赋诗,事迹可两忘”,进入创作过程,他就保持虚静的心态。
  (摘编自王先霈《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
  材料二:
  中国美学的虚静理论扎根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上。中国文化有一种柔静精神,强调中道原则,强调过犹不及,重视内敛,反对外露,不走极端,内心有激情,外表则冲和淡雅,神情骀荡,犹如包含着无数个暗流的平静水面。中国人崇尚宁静典雅的美,最忌霸气。西方莎士比亚式的言辞夸张和浮士德式的痛苦追求与这种精神是格格不入的。中国艺术的极境如空谷幽兰,散发出缕缕芳香,笼罩着宁静氛围。外在的伸展让位于内在的体验,动态的追求源于静态的修炼,中国美学虚静说便在此背景下产生。
  当今学界有这样的观点,西方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认知”,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所谓“体知”,即强调内在的心灵体验,由外在的获取转为内在的证验,如庄子所说的“官知止而神欲行”。西方哲学侧重于以知识、逻辑去把握世界,而中国哲学重视以生命的角度看待世界,将其归之于生命的体验。
  儒家的内圣外王的道路、道禅哲学归之心悟的把握途径,就是一种重视体验的哲学。以心灵去体悟世界是中国人把握世界的根本方式。道家谈心灵驰骛,儒家谈内在省悟,玄学谈心归万有,禅宗谈体验,理学谈心性,都强调心灵体验的认识方式。在美学上更是如此。中国美学谈澄怀味象,谈妙悟自然,谈心通万物,都是显例。既然这种认识的施动者是心灵,它的认识过程是关闭外在感知的内在证验,这种证验唯有保持一定的心境才能进行,这心境应是闲和严整,用思专一,而不应是躁竞纷扰。
  (摘编自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虚静说的第一层意思是,思维者为了有效且高效地思,从而进入哲学和审美的深沉思维,需要一种排除一切干扰的专一状态。
  B.王国维的审美观融合了中西方的美学理论,其中既有与宗炳的“澄怀味象”观相似的看法,又有对西方形式主义观点的肯定。
  C.庄子把超功利绝对化,欧洲唯美主义者更是把审美超功利推向极端,他们这些主张的积极意义直到近代才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
  D.中西方在认识世界的方式上存在差异,二者各有侧重,庄子的“官知止而神欲行”充分体现了中国人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国维吸收了康德等人的“审美无利害说”,提出一切美术品皆“不可利用”,可见德国古典美学理论对王国维影响更大。
  B.范仲淹有以天下苍生为念、以百姓之心为心的胸怀,就比较容易进入审美观照,也必然会达到绝对的审美超功利的虚静境界。
  C.如果屈原、杜甫、陆游没有把自己的愤怒、哀怨审美化,而是简单直接地在作品中表现其功利观,那么这些作品就丧失了价值。
  D.中国哲学长期以来重视以生命的角度看待世界,强调心灵体验的认识方式,这应当是中国美学虚静理论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观点中最符合虚静说第二层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守其神,专其一,合造化之功。
  B.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
  C.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D.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当前,一些网络写手一味追求作品的商业价值,满足于肤浅的外在感知。请结合材料给这些写手提出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多嘴的赛娥     丘东平
  赛娥是一个女的,和伊①以前两位姊姊一样是女的。
  伊的母亲把伊丢在村东的大路边的灌木丛下,让一个乞食的老太婆拾了去。
  赛娥慢慢儿长大了,而且出嫁。大概是做了人家的童养媳吧,但是谁也不知道伊的事。
  母亲负着重重的苦痛,有机会的时候就打听着。只有一点消息是一个小铜匠所带来的。
  有一天,赛娥在巷子里看见保卫队抬着尸体示众,吓得跑了回来。有一个装麦糟料的小钵子放在门阈上,赛娥把那小钵子一脚绊倒了,麦糟料和碎瓷片一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