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7510字。
广东省湛江市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现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映到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型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此亦文章病也。”沈括生得太早了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说:“‘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其实,古代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等都是。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
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明清戏曲中,舞蹈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态的改变,如脸谱中用红表忠烈,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鱼、鸭的眼眍变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的蔑视情绪。这种“变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扬。
(摘编自曾祖荫、曾新《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
材料二:
明清是我国美学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由于封建社会发展到了后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始出现并缓慢成长,落后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这种社会矛盾的不断加深,推动了明清时期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的进步,从而使明清美学思想获得了深入的发展,在酝酿一种新的美学思潮的同时,也总结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美学思想。在绘画领域,王履与祝允明的贡献比较突出。
王履是我国明代初期的美学思想家,在绘画美学方面贡献较大。他擅长山水,笔墨秀劲,曾作《华山图》四十幅。对于“意”与“形”的辩证关系,王履有深刻的见解。他认为,艺术创作应当以“意”为主,以“形”为辅,而两者又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王履说:“画虽状物,主乎意,意不足谓之非形可也。虽然,意在形,舍形何所求意?故得其形者,意溢乎形,失其形者,形乎哉?形尚失之,况意?”
祝允明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虽然生活年代比王履晚一百多年,但其绘画美学思想与王履非常接近。他的关于艺术创作中的“象”与“韵”的基本理论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宋元以来,一些画家过分地强调所谓“韵”而忽视形象的塑造。针对这一倾向,祝允明主张“韵”与“象”应该有机统一,认为无象则无所谓韵。他反对离开具体的艺术形象的真实,而片面地追求所谓韵味。祝允明在《吕纪画花鸟记》中说:“盖古之作者,师楷化机,取象形器,而以穷其无言之妙,后世韵格过象者,乃始以为得其精,遗其粗。然尽如是,不几于废事耶!”这一观点与王履所认为的“舍形何所求意”是一个道理。一个强调的是“意”“象”统一,一个强调的是“韵”“象”统一。
然而,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过分追求神韵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甚至出现以诗画神韵之平奇品评高下的现象,金人王若虚认为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明代的祝允明提出自己关于“象”与“韵”有机统一的主张,确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唐杰、刘羽佳《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
B. 对杜甫《古柏行》中的诗句“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沈括和王观国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是源于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
C. 王履所言“画虽状物,主乎意,意不足谓之非形可也”与祝允明“盖古之作者,师楷化机,取象形器,而以穷其无言之妙” 一个道理。
D. 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表现了一种蔑视情绪,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意识。
2.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杜甫诗“黛色参天二千尺”、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等运用了夸张手法,这是作者在自觉运用“变形”观念来增强文学表现力。
B. 艺术上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强化,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方法,才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C. 艺术上的“变形”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说“变形”来源于“常形”,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
D. 强调“意”“象”统一是明清时期一种重要的美学思潮,但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过分追求神韵的现象仍然存在
3. 结合材料二的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祝允明“韵”“象”有机统一的审美观的一项是( )
A. 苏轼曾在一首诗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B. 晁补之说:“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C. 王廷相提出“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粘著,古谓水中之月,镜中之影,难以实也”。
D. 陆时雍认为作诗“最难者,在风格浑成,意象独出”。
4. 材料一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5.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有这样的片段: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请结合材料二中的观点并列举王维的诗句简要分析林黛玉给香菱读诗建议的原因。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错。原文“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
B.“是源于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错误。源于他们审美理念的不同。
C.“是一个道理”错误。王履强调的是“意”,而祝允明强调的是“韵、象统一”,所以强调的不是一个道理。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判断、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箱子岩(节选)
沈从文
①十五年以前,我有机会独坐一只小篷船,沿辰河上行,停船在箱子岩脚下。一列青黛薪削的石壁,夹江高嘉,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石壁半腰约百米高的石缝中,有古代巢居者的遗迹,石罅隙间横横地悬撑起无数巨大横梁,暗红色长方形大木柜尚依然好好地搁在木梁上。岩壁断折缺口处,看得见人家茅棚同水码头,上岸喝酒下船过渡人也得从这缺口通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