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480字。
广东省汕头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誊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造的钢笔栽签字笔将自己的毯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蒙后、削2B峪笔左袋题军1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宇笔伟答,答囊泌烦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新时代美好生活离不开充盈的文化滋养和审美支撑,中华美学独有的意境与韵味,既体现于文艺作品中,也融注在造物设计里,它是华夏祖先以独特的生命感知和哲学理念进行文化创造的结晶,是我们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深厚滋养。
中华艺术创造的意境之美,往往需要细加品味才能深切体悟它与西方艺术多以逼真写实、鲜明色彩诉诸外在感官与视觉愉悦不尽相同。
中国古典诗词、水墨山水绘画以含蓄内敛为主要特征,不长于追求状物的精细真切,而善于摹写内在神韵的微妙玄奥,突出生命感知、内心体验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把桃花芳菲的时空转换产生的生命感知作为诗歌意境营造的重心,淡去了自然界季节的更替流转、将笔墨指向内在心灵生命感悟。唐代画家张文通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艺术家在“师法自然”中主体生命对造化之物的感受与体悟作用,使艺术在主客体融合中达到心灵层面的圈融自足。艺术批评也因此将“以形捉神”的作品视作是高于“以形捉形”的上乘之作。
很显然,中国古典艺术并非不擅长客观叙事与描摹、造型与写实,而是更关注如何借助于物质形态的提炼、重构与凝定,去表达对整体生命的认知与感受,去寻求诗意栖息的心灵之所。
中国山水画构筑的艺术世界里,贯穿着道禅哲学“既雕且琢,复归于朴”的艺术理念,钟情于本真、原初与浑然天成的生命感受之艺术表达,善于采用“素以为绚”、黑白对比等手法,以浓淡得体、干湿相成的技巧达臻“虽无色,胜于有色”之妙境,使得简括空灵、大巧若拙、虚实相生成为中国艺术最具标志性的美学旨趣。中国艺术独特的审美智慧与创造手法,可为新时代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的美学滋养。
古代艺术家对意境营造特别推崇,这不仅体现在诗文绘画等艺文创作中,而且延伸到造物文化领域。园林、盆景、建筑、家具、日常器物的功能属性常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人们更注重器物所承载的礼仪、情感乃至伦理内涵,强调造型的简约与洗练,使器用之物蕴含丰厚的美学内涵、人文意趣。
中华传统造物文化具有鲜明的心物相照、巧法造化、顺乎自然的美学特征。古典园林与建筑在空间布局、意趣营造上追求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构建法则,将建筑与自然浑融一体,追求“流水淡然去,孤舟随意还”的天然意趣,不仅形成巧夺天工、宛自天开的境界,与诗词绘画的师法自然如出一辙;而且造就出一个充满生命灵动趣味的世界。
(摘编自管宁《古典审美邂逅现代生活》)
材料二:中国古人谈“意境”,多是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和批评实践展开,近些年来美学界和文论界的一些人谈“意境”时,常常忽视了这一点。他们只习惯于对“意境”作抽象的理论阐释,将“意境”变成一个理论空壳,全然没有中国古人谈“意境”那种生命气韵与精神。因此,我们必须从理论回归到艺术实践,必须将“意境”的理论研究与“意境”的应用结合起来,必须重视“意境”对于当代美学和艺术的阐释功能。要做到这一点,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
第一,要明确“意境”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的提出,是对中国美学和艺术实践的总结。中国美学的重要特征就是追求主客一体、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意境创造,追求一种超越的、虚灵、气韵生动
(摘编自毛宣国《“意境”之争:从理论回归艺术实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意境是中国美学的追求,也是中国美学和艺术实践的总结,中华美学独有的意境与韵味,可为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提供深厚滋养。
B.中国古典诗词、水墨山水画注重主客融合的意境创造,不擅长于精细真切描摹事物,与西方艺术主客二分、注重逼真写实不尽相同。
C.在“师法自然”上,中国的园林、建筑、盆景等造物设计与诗文绘画等中国古典艺术有异同工之妙。
D.一盆清供能创造出一方让人自足圆满的艺术天地,营造出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意趣,得益于其遵循了取法自然、顺乎自然的美学法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批评视“以形捉神”的作品为上乘之作,可见善于摹写神韵的中华艺术胜于重形式再现的西方艺术。
B.艺术家进行创作时是否善于对物质形态进行提炼、重构与凝定,是艺术作品能否做到“以形捉神”的关键。
C“意境”研究应注意避免重理论研究轻实践应用,发挥其重塑当代艺术,服务艺术实践,创造美好生活的作用。
D.材料二最后列举中国美学家、理论家普遍认同中国园林特别重视创造意境美的例子,旨在说明中西园林艺术的区别。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含蓄内敛”这一美学特征的一项是(3分)
A.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B.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D.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郑板桥曾自述画竹的情景:“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如何体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绘画理论。(6分)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庙的回忆
史铁生
据说,过去北京城内的每一条胡同都有庙,或大或小总有一座。这或许有夸张成份。但慢慢回想,我住过以及我熟悉的胡同里,确实都有庙或庙的遗迹。
在我出生的那条胡同里,与我家院门斜对着,曾经就是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