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300字。  11 《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品读理解文中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中丰富精彩的语言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品读理解文中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资料助读法、自主学习法、研读品味法、知识梳理法
  教学过程展示: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走进课文
  (一)资料助读,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展示课前预习)
  【孔子思想】
  ①政治思想: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上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②教育思想:
  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等。
  (二)初读感知
  1.听课文录音,注意字音、朗读停顿。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美,同时提示学生注意句间停顿。然后让学生进行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⑴正音
  论语(lún)人不知而不愠(yùn) 曾 (zēng) 子逾(yú)矩(jǔ)  不思则罔(wǎng)
  不学则殆(dài)不亦(yì)说乎(yuè)  三省(xǐng)传(chuán)不习乎为(wèi)人谋
  一箪食(dān)曲肱(gōng)笃志(dǔ)好之者(hào)如斯夫(fú)不惑(huò)
  ⑵朗读指导
  【朗读停顿提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⑶学生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全班评议。全班齐读。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试着疏通文意,标画疑难词句,然后针对自学过程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先同桌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全班交流。同时教师将有针对性的对文中的一些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进行指导。然后同位合作对译全文。
  【课堂检查】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又”,古人常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
  ⑵古今异义
  古义:时:按一定时间;习:复习。
  今义:时:时间;习:学习。
  古义:日:每天;三:泛指多数。
  今义:日:一日;三:数词,三。
  古义:旧的知识。
  今义:过去的,老的。
  古义:善者:优点;从:跟从(学习)。
  今义:善者:善良的人;从:跟从。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许可。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朋友。
  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义: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古义: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今义:蒙蔽,没有。
  古义:疑惑。
  今义:危险,几乎。
  古义:疏:粗劣;水:冷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