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600字。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教学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了解新闻评论的相关知识,把握结构和特点 。
  3.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为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不同体裁新闻作品的特点,了解新闻评论的结构和特点。
  2.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珍爱和平,为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资料助读法、研读品味法、拓展演练法
  教学过程展示: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2014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新闻评论《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二、走进课文
  (一)资料助读,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展示课前预习)
  1.写作背景:为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被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 和时代进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确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首次举行。本文写于2017年12月1 3日,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也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上午,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国家公祭仪式。《人民日报》发表此文,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警醒世人,牢记 历史,勿忘国耻。
  2.文体知识
  ⑴定义: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⑵特点:①具有新闻性、政治性、说理性、时效性;②主要面向广大群众;③与其他评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这篇评论的题目有何作用?
  1.【明确】题目《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点明了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标题简明、醒目,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
  2.默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明确】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 况,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研读课文,把握叙述顺序,梳理文章结构。
  【明确】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及意义。
  第二部分(第2段):列举在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之际,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的事例,论证了“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论点。
  第三部分(第3~4段):讲述日本右翼分子妄图否认历史、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径以及正义之士的正确做法。
  第四部分(第5~6段):指出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强调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
  2.根据文章结构特点,简要概括这篇新闻评论的论证思路,注意表述的条理性,运用“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