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720字。
《师说》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安排
利用词典和课下的注释,把课文读通,读畅。并且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课堂进程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曾官至吏部侍郎等职,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不顾流俗非议,宣传从师之道,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著有《韩昌黎集》等。
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是其所倡导的“古文”的集大成者,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评价他“文起八代之衰”。
2.写作背景
门阀制度对从师风气的破坏——《师说》
魏晋以来,门阀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阀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正如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所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文体知识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4.诵读全文,疏通文意
师 说
(1)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①师者,所以(用来……的、凭它(他)来……的)传道受(同“授”,传授)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知道,懂得)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就是“以之为师”。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用作动词,学习)道也,夫庸(表示反问语气)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道理)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嗟乎!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相当于“之”,指老师);今之众人,其下(低于)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形容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