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题,约8610字。
2022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试题
本卷分数: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共6页
第Ⅰ卷 阅读题(4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的特定节令,浓缩了数千年农耕文明的精华,凝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情感与智慧,以及对天、地、人的感悟。二十四节气是我们民族对天地万物共生共荣的细微体认,也是共同文化身份的维系。它们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塑造着我们的记忆,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也就是说,随着时节的变化,自然界的阴阳也在随之转化,而随着万物的变幻,人们的心里也产生了情感的波澜。刘勰将自然与情感或者说艺术的关系解释得明了而深刻。
而二十四节气则在自然、生命、情感、智慧之间建立了一种辽远苍茫的诗意,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这些节气本身就是一幅幅迷人的画卷:春江水暖、草长莺飞、麦浪起伏、桃李满园、大雁南飞……这样的美让人心旷神怡、遐思翩翩,这是动美也是静美,是壮美也是优美,是诗情也是画韵,是天籁也是人文。正是这种饱满诗意的存在,才使二十四节气的书写者们有了不断打开这种诗意的可能。
物候的变化,节气的更替,在作家的笔下,牵连的不仅是词与物、情与思,还有念兹在兹的故乡和久远清晰的往事,它们次第盛开在记忆的世界中。在他们那里,二十四节气不是简单的时间变化与气候节点,而是承载着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并以不同的言说方式彰显其情感、想象与力量。在于坚《春至兮归我故乡》一文中,春节也同样是一种力量,召唤着人们不顾辛劳地从城市“回到顽固守旧的父老乡亲的老宅里”,回到大地,回到故乡,回到诗意的栖居地。在沈念的笔下,“小暑”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他一年中唯一的节气,因为可以和小伙伴猛子一起捉蟋蟀、玩蟋蟀、掏燕窝、摘莲蓬,还有溺亡后的猛子娘那无比温暖慈祥的表情,“那些过往封存在时间的底片上,似乎没有留下任何印痕,可向光即可见影,闭上眼睛,我还看得见”。
在这些节气的书写中,大地和故乡是关键词,故乡的人与事、悲与欢,故乡的风情与民俗、记忆和想象,不仅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凝结着他们的感情,同样也在塑造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从简单的日常生活到人生的价值选择。
而在对节气与故乡、大地关系的书写中,有挥之不去的怀念与追忆,也有充满忧患的反思与批判。“……农用语转工业行话,遂大地层层剔尽,河流越显纤弱……填塞河流、沟渠、湿地,筑超级体重的大坝、楼盘,酷热难熬,年复一年,不察原委。”杨键在《清明》中以充满人文情怀的笔调,对家乡水道、老桥、桑树和人情味的消逝进行了书写,“父母、自然、本性,其实都是我们的归处,这三样在我们这个时代都遭到了空前的毁坏与遮蔽”,从中可以感受到激愤与忧虑之情。这种反思和批判的背后是一种对古老文明的致敬,一种对人与大地、自然、故土之间诗意关系回归的期待。
二十四节气,是祖先的耳语,是民族风情的标识,是来自广袤大地与辽阔星空的深远记忆,是源自生命、大地的动人智慧。这些在不同方式的文学书写中得以艺术呈现。这是一种对生命与大地的诗意象形,一种对古老文明和生活方式的追寻,鲜活、深情、悠远。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特有的节令,代表着古老的农耕文明,影响着世界人民的生活方式。
B.二十四节气的书写者创作了大量富有诗情画意的作品,使二十四节气成了诗意的存在。
C.作家笔下的二十四节气不再是时间变化与气候节点,而是承载着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D.工业化以后,人与大地、自然、故土之间的诗意关系遭到了人类前所未有的破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的结构清晰,以二十四节气的意义发端,以二十四节气在文学中的艺术呈现收束,首尾呼应,逻辑严密。
B.文章引用《文心雕龙》的话论证自然变化会对人们情感产生影响,为下文论述节气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C.文章诗意地呈现作家们对古老文明和生活方式的追寻与怀念,理性地表达对现实的反思,艺术感和现实感交织。
D.文章主体部分由古及今,逐层推进,展示了传统与现代不同的生活方式,为人们走出当下的困境指明了方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二十四节气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我们无法忽视它的存在而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B.只要人类自觉顺应了二十四节气的变化,生活就会变得更富有诗意,更加丰富多彩。
C.二十四节气如一幅幅迷人画卷,但作家笔下,节气与故乡、大地的关系并不都是美的。
D.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诗意追寻,对乡土的眷恋,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回到过去,否定当下。
二、诗歌阅读(共8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4-5题。
题老学庵壁①
陆 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②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①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宋朝的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②苫茆:盖上茅草。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描述老学庵的概况,它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
B.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